腊八习俗 腊八节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江湖网 86 0

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古时叫“腊日”,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从广义上来讲,夏历十二月初八之腊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传统春节的组成部分,而腊八则标志着整个辞旧迎新活动的开始。

“腊八”节的形成,是两个方面结合的产物:一是古代的“腊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按照古书记载,“腊”,古时也称“蜡”或“猎”。腊(蜡或猎)是古代岁终的一种祭礼。夏朝称“嘉平”、殷商称“清祀”、周朝用“大蜡”、汉代才称“腊”。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切风俗习惯,都免不了与农业生产发生联系。农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较忙的,只有在冬藏之季较空闲。所以,人们通常在收成之后的年底,组织起来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祈求来年避免厄运,驱除不祥,家人平安、吉祥,这便是“腊祭”也叫“猎祭”。因此,人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就来源于年终祈福,酬谢神鬼。然而,腊祭虽然都在十二月,但是日子并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到南朝梁才确定了腊日的具体时间为十二月八日。据资料记载。古人为了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腊日所祭的神灵有八位。他们分别是:一为先啬神,祭神农;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啜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从此民间以后称腊日为“腊八”。

古代的腊八是祭祀,而现在人们提到腊八,对祭祀活动已不太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津津乐道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又名“佛粥”,传说它的来历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随着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腊八粥的传说也被披上了宗教色彩的外衣。

释迦牟尼原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痛苦,毅然舍弃王族高贵生活,游遍名山大川,寻求人生的真谛。有一天,他走到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的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因长途跋涉,又累又饿昏倒在路旁。这时,恰巧有个善良的牧羊姑娘路过,便把随身携带的杂粮加上一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粥喂给他吃,他吃了粥醒来以后,精神振奋,于是端坐在菩提树下冥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那天悟道成佛,后来佛徒们把这一天称为佛教的“成道节”。为纪念此事,每逢十二月初八,各佛院除了诵经拜佛之外,还效法牧女的做法,取香果及果实等煮粥供于佛像前并分食,并把这种给佛祖力量的粥,称为“佛粥”,就是现在俗称的“腊八粥”。南宋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诗中就写到:“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关于腊八粥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有一次实在是太饿了,便偷溜到财主家的灶房想寻点东西填饱肚子。可是,灶房里除了木屑、草秸和几个缺角的瓦罐之外,什么也没有。最后,发现一个老鼠洞,他心想,如果能抓到一只老鼠也可以充饥。于是就用手挖下去,谁知一挖开老鼠洞,却意外地发现老鼠的“粮仓”里面有大米、小米、豆子、栗子、珍珠米、红枣、花生米、瓜子等,可是每样都只有一点点。他索性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一个破罐子里,加点水放到灶上便开始煮起粥来。不大一会儿,香喷喷的一罐子粥就熬成了,当时他肚子太饿了,所以觉得这顿粥比什么山珍海味都香甜可口。后来,他做了皇帝,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吃腻了。一天,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用老鼠粮煮的粥的味道,就叫御膳房用杂七杂八的豆子、枣、核桃仁等烧了一锅粥。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所以就叫做“腊八粥”。当时文武百官看皇上吃这种粥,甚为稀奇,回到家里也学着样子煮来吃,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也跟着吃,这样吃“腊八粥”就渐渐成了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腊八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来源于上古道教腊祭,神农氏“始作腊祭,以告上苍”,遂形成在年终时祭祀农谷,庆祝当年已得收成,祈求来年民丰岁稔。

《礼记》称“天子大蜡八”“八蜡以祀四方”,在民间逐渐固定以腊月八日为道教腊祭日,俗称腊八节,此日喝腊八粥的习俗,亦源于腊祭“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所表达的终始交接、丰隆安定的思想感情。

腊八节的风俗及寓意

腊八节是我国最具有传统色彩的节日之一,传统习俗是祭祀,传承下来更多的是食俗,尽管各地食俗不同,比如有吃腊八面的,有吃腊八豆的,还有吃冰的,也有吃腊八饭的,不过,腊八粥和腊八蒜却最具传统的食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成,常言道:腊八一碗粥,明年好兆头。而腊八蒜讲究的是腊八腌制,除夕启封,和饺子是绝配,有算财的美好寓意,所以,明日腊八,无论有钱没钱,传统2样别忘记,寓意吉祥好运又一年。

关于腊八节的七个习俗

九种习俗



1、腊八,喝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是中国的腊八节。

相传腊八节源于佛教,僧侣以五谷、果实煮成腊八粥,赠送给门徒。

后来传入中国,腊八节开始成为祭祀祖先、祭祀五谷之神的节日。

腊八节喝一碗腊八粥,祝愿自己新年“八方来财,万事‘粥’到”。



2、腊月十五,祭玉帝,祈平安

十五月圆,代表着圆满。

腊月十五是一年的结束,在这一天,民间习俗是“祭玉帝,祈平安”。

过去的人们要在这一天写一封“平安文书”。

向玉皇大帝表达祈求平安的愿望。

无论今年如何,惟愿明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3、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

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之为小年,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传说灶王爷在这一天要上天禀告玉帝一家人的善恶,除夕夜回来,赏善罚恶,赐福降灾。

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会拿糖瓜粘上灶王爷的嘴,希望他可以多说些好话。



4、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是年底大扫除的日子。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疏浚沟渠。

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快乐地迎接新春来临。



5、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灶神上天之后,玉皇大帝会亲自下界视察人间善恶,判定来年祸福。

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祭祀祈福,称之为“接玉皇”。

说话做事都格外小心,以博取玉皇欢心,希望可以降福来年。

6、腊月二十六,打牙祭

古代每月要两次祭祀土地公公,称之为“牙祭”。

腊月二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打牙祭,所以又称之为“尾牙节”。

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次。

过去人们平时很少能沾荤腥,所以又把这个能吃到肉的日子称为“打牙祭”。



7、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民谣说“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一方面是准备过年的主食,另一方面是贴春联和窗花。

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认为有辟邪驱疫的作用。



8、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这一天是小除夕,一家人要在户外焚香别岁。

同时也要上坟请祖,摆好牌位和贡品,祭祀祖先。



9、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这天,是一年新旧交替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包饺子、守岁、放爆竹,迎接新春。

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祝愿来年幸福安康。

五种禁忌



1、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

俗语说:“大年三十死了驴,不好也得说好”。

祭祀之月,最忌讳的是嘴巴不吉利。

说话中不允许带死,饿,累,傻,等字眼,要多说平安、福气的好词。

年三十煮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了,破了,得乐呵呵地说:“挣了”。

打破碗碟,要赶紧说“岁岁平安”。

各路神仙全都在家,多说吉利话,没准能一语成谶。



2、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债不过年”的说法。

到年底了,大家都不容易,能不欠债,就不要欠债。

欠债的不易,债主也不易。

团团圆圆的日子里,彼此两清,才能轻轻松松地进入新的一年。



3、家和万事兴,腊月千万别吵架

古人说:腊月别吵架,一吵吵三年。

家和万事兴,两口子如果在腊月里都收不住口,将来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4、腊月搬家动土

祭祀之月,供奉各路神仙。

如果你突然搬家,会让他们迷路,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他们要是发了脾气,这一年也就不会太顺。

所以古代有腊月搬家穷一年的说法。



5、年三十扫地,不要往外扔垃圾

从年三十开始,家里就不要往外扔垃圾了。

这一天家里的尘土都是祖先带来会的运气和福气,一定不要往外扫。

垃圾也是财富,往外倒垃圾就是倒掉自己的财气。

直到初二晚上祭了财神,夜里送了神以后,初三早上才能扫地,把垃圾清理掉。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