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三个来源
首先,清明来自节气,这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将黄道一周分为十二次,太阳每运行到一个地方就有一个特定的节气。《国语》有云,一年共有“八风”,清明属于“哭风”,万事万物齐声哭泣。故后世的小说杂文都认为清明是节气的一种。因为在这个时节,广泛地区的气温,降雨以及其他环境特征都很相似。
第二,清明由节气俗演转换为节日。关于这一点,我国南朝著名学者梁代宗在自己《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清明在寒食后两天,随着时间的发展,民俗也逐渐在改变,清明慢慢的就取代了寒食,到了如今,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成为了公认的节日。
第三,清明缘由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人,此人有大才,在帮助晋文公光复晋国功成名就后退隐归山。晋文公爱惜介子推的才干,还想继续让其为晋国效力,然而晋文公派人走遍名山大川,多次拜访都没能让介子推再次出山。最终这位晋国国君下令放火封山,强迫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肯,于是葬身火海。晋文公后悔自己犯下的罪过,将介子推隐居的绵山改名为介山,通告全国,在介子推忌日的那天所有百姓不得食烟火,只得吃寒食,这是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另一种说法,也是清明的来源之一。
第四,部分史学界的学者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意义完全不一的民俗,但两者举行的日子十分接近,慢慢的人们就将清明节与寒食节混淆,错误的认为清明就是寒食。早在周时,我国就有在清明烧火的习俗,唐朝也有皇帝引火赐臣的例子,这在民间叫做顺阳气。到了近代,中国人把清明定位植树节,这便是国人要在清明节扫墓,种地,植树的由来。从已经出土的文物来看,清明最早可追溯到上古,自大禹治水后,清明就被百姓用来欢庆去除水患。
天地净清,朝政光明。总的来说,关于清明的说法众说纷纭,也正是因为全国各地区独有特色的传承,清明节才能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传承至今。
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追悼逝去亲人的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寒食节,据传说,寒食节起源于周文王时期,为纪念他的臣子介子推的孝心。后来清明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民节日,不再仅仅局限于祭祀祖先和家人,而是成为大众缅怀先人、表达敬意的节日。至今,清明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和清明节的来源
1、春节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2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