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民根据自然现象、气象变化以及农事需要而制定的一种时间计算方法。它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遗产,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民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那么,二十四节气具体时间是什么?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也是农民们开始备耕的时间。
二、雨水
雨水是指降雨量开始增多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雨水时节,气温开始回升,天气也变得潮湿。
三、惊蛰
惊蛰是指春雷始鸣,蛰虫开始苏醒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惊蛰时节,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四、春分
春分是指昼夜平分,春天正式到来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时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气渐暖,春意盎然。
五、清明
清明是指阳光直射到地球赤道上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清明时节,天气渐暖,气温逐渐升高,适宜春耕。
六、谷雨
谷雨是指雨水滋润、谷类作物开始生长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谷雨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充沛,农民们开始大量播种。
七、立夏
立夏是指夏天开始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5月4日或5日。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谢,夏天的花朵开始盛开。
八、小满
小满是指麦子开始籽粒饱满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小满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农民们开始收获小麦。
九、芒种
芒种是指谷类作物的籽粒开始变硬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芒种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农民们开始收获小麦、大麦等作物。
十、夏至
夏至是指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上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时节,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气温最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十一、小暑
小暑是指气温开始进一步升高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7月6日或7日。小暑时节,气温已经达到了35℃以上,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十二、大暑
大暑是指气温最高、最热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大暑时节,气温达到了40℃以上,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十三、立秋
立秋是指秋天开始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立秋时节,气温逐渐降低,秋天的气息已经开始弥漫。
十四、处暑
处暑是指气温开始逐渐降低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处暑时节,气温已经开始降低,人们可以逐渐放松防暑措施。
十五、白露
白露是指气温开始降低,露水开始出现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白露时节,天气凉爽,露水充沛,是收获的好时节。
十六、秋分
秋分是指昼夜平分,秋天正式到来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秋分时节,天气凉爽,秋色渐浓,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十七、寒露
寒露是指气温开始进一步降低,露水开始变成霜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寒露时节,天气渐凉,露水逐渐变成霜,人们需要注意保暖。
十八、霜降
霜降是指气温开始进一步降低,霜冻开始出现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霜降时节,天气渐凉,霜冻开始出现,是收获的好时节。
十九、立冬
立冬是指冬天开始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时节,天气逐渐寒冷,冬天的气息已经开始弥漫。
二十、小雪
小雪是指降雪量开始增多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小雪时节,天气寒冷,降雪量开始逐渐增多。
二十一、大雪
大雪是指降雪量最多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时节,天气寒冷,降雪量巨大,人们需要注意保暖。
二十二、冬至
冬至是指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冬至时节,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二十三、小寒
小寒是指气温开始进一步降低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月5日或6日。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人们需要注意保暖。
二十四、大寒
大寒是指气温最低、最冷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