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一种是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享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寒。
二、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这是民间信仰中崇拜龙的一种形式,借龙的神威祈福、辟邪。赛龙舟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端午節的来历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流行于东亚地区。端午节的起源与多种文化、历史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以下是端午节的主要来历:
1. 纪念屈原:端午节最广为人知的起源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因忠诚于楚国而受到陷害,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楚国人民纷纷划船去江中寻找他,并用米饭、鸡蛋等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划船逐渐演变为龙舟竞赛,粽子也成为端午节的特色食品。
2. 龙图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是祥瑞之物,象征着权力、权威和智慧。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和挂菖蒲、艾叶等习俗,与龙图腾崇拜有关。
3. 鬼节:在一些地区,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鬼节,人们会举行驱鬼、祭祀、祈福等活动,以祈求平安、健康和家宅兴旺。
4. 防病防疫:古代端午节有插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与防疫、驱邪有关。古人认为菖蒲、艾叶具有驱邪避疫的功效,雄黄酒则被认为可以辟邪。
端午节的来历具有多种文化、历史和宗教信仰因素。现代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主要包括龙舟竞赛、包粽子、悬挂菖蒲、艾叶、佩香囊等。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 ,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简短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