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的很短故事

江湖网 1.2K 0


一位富豪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有钱的贵族,但其中却包含着险恶的阴谋——贵族为了财宝,把女儿的姓氏变成千金,让人远远看不清真相。不久,富豪与贵族的纷争不断升级,一场争斗最终爆发,富豪发现自己的女儿正被人拐走,他迅速把女儿找回。尽管贵族的诡计也让人无奈,但女儿的比较安全也随着最终的英明策略而得以维护。

一字值千金的故事有哪些

战国末期,卫国有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并将自己的爱妾赵姬献给子楚。等子楚回到秦国接掌王位后,吕不韦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谁料,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就因病驾崩了。吕不韦便辅佐秦庄襄王十三岁的儿子嬴政(赵姬所生)继承了王位。这个新即位的小皇帝便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商人出身的吕不韦,由于曾资助过落难时的秦庄襄王,功劳不小。现在他的地位更上一层楼,连小皇帝嬴政都要尊称他为“仲父”。

由于嬴政年龄尚小,所以秦国的行政大权全部掌控在吕不韦和赵姬手中。吕不韦急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加上当时社会又非常盛行养士之风,便也养了三千能够出谋划策的门客,作为智囊团。与此同时,他还让这些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门客把自己多年来苦心钻研的见解和心得一一写成文字,呈现上来。

吕不韦见到如此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内容的文字资料,万分欣喜,便将其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巨著,题名为《吕氏春秋》。后来,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秦国首都咸阳,并张贴悬赏告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然而,并没有人出面给《吕氏春秋》添删一字,领取千金之赏。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有权有势的人,谁敢对他主持编辑的书籍增减一个字啊!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一字千金”。

一字失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的故事?

吕不韦对于自己商贾的身份仍然耿耿于怀,他知道百官虽然迫于他的权势,但不少人仍然看不起他。


为此,他极尽心思想要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便效仿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赵之平原君以及齐之孟尝君,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一日,他召集门客,想要找到提升自己威望的方法,于是就有人向吕不韦提议,何不相仿孔子等人,修纂书籍,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威望,还能给后人留下瑰宝。


吕不韦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立即组织门客,开始了文字工作,集百家之所长,编纂了一部奇书——《吕氏春秋》。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吕氏春秋》终于问世,吕不韦将其悬挂于咸阳城门,广邀天下士子前来品阅,并承诺,凡是有人能够在《吕氏春秋》中修改、增减一个字,便赏赐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这个典故的故事,后来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以表示对辞文的赞赏。

一字千金的主要内容

【解释】: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