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是为了纪念谁-清明寒食历史渊源与传统习俗

江湖网 1.2K 0

清明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介于清明节前一至两天,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起源有远古传说和历史渊源两方面,配合着千百年来人们的伦理道德、文化信仰和宗教教义的纷繁复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社会文化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清明寒食历史渊源与传统习俗,以期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了解这个古老节日的来龙去脉和文化内涵。

一、“寒食”祭祖渊源

清明寒食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列子》卷五“天瑞”所载,周武王和管仲去丹陵祭先王,在道中遇到一号人,收留他三日,送他走的时候,那号人告诉他,“道在斯,神在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话把武王和管仲吓了一跳,就说是神仙过路。后来他们就去问周公子王:“到底什么是神仙?为什么他怎么讲话总是那么玄?”于是周公就告诉他们:“寒食不烹生火,是祭祖神的日子,只可吃冷食。”从这个源头,人们就有了“寒食”和祭祖的习俗。

北宋时,寒食节和清明节分别在3月23、24日两天进行。《唐书?禮儀志》云:“寒食之節,改易室女,斷非郊日禮也。凡祭祀之事,皆在底層;其餘遊觀,器用之用,嗜好之事,皆不得於此日為之。故孝子為親祖籍望,凡其所用與之皆於此日,故謂之寒食。”此时,“寒食”开始具备了今天祭祖、禁火、掃墓、草香等习俗。

明朝的政治家杨慎在《世说新语·言志》中写到:“享祖时,素食者以起,杂饮者以止,荐酒俎者以罢,推肉者以默。”这个描绘,比较符合现在的食俗形态:“起素行动”、“停荤禁烟”、“清静氛围”,是祭拜祖先时被孝子孝女们所遵循的规矩。

二、清明寒食习俗之禁火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寒食节的禁火是受到民间对春秋时鲁国大夫子贡之子族的祭侄之事的启发。那个年代,鲁国一年举行一个春祭。子家崇尚雅好,买了许多菜蔬,半路上想起禅宗圣主佛祖是素食主义者,就下令不煮火了。最终子家孝侄将他的罩笠子上的草把稻草上一起点着了净。啥事没有,只是让春节不得不改成寒食节。

禁火的传统,也与文化背景有很大关联。阴阳五行哲学中,火燃烧而生气上升,符号是红色,代表着凶暴和破坏,不能在祭祖过程中使用;而水是生命之源,有化育万物的含义,是“尊重生命”和“弘扬文化”的象征。

现今寒食节禁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家户户都要停炉灶,不煮烹食物,只吃冷菜、熟食、点心等冷餐食品,让厨房、灶间“休息”一天,人们给先祖上香、扫墓;二是禁烟,不在室内或小区内吸烟。这是一种环保行为和健康生活的思想,同时也寓意着“春寒料峭,人的心灵在此更需要温情和呵护。”

三、清明寒食习俗之掃墓草香

由于清明寒食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掃墓、烧香是重要必须的习俗。从一千多年前开始,就有人开始使用草莓香,自此掃墓時需要燃香,香有打驚鬼怪和迎接祖先之意。杏叶、石墨、兰花、草香等等,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扫墓时非常常见。用香给祖先报告家庭的大事小情,表达子孙的孝道并向长辈请安。

曾经有一个说法是,孝子痴儿一辈子未娶,为了向先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和尊重,每逢清明时节都要去墓前烧纸、上香,歌唱年深岁久,竟然成了一种人文习俗。而实际上,掃墓、、香火之礼,在亚洲各国的佛教徒、道教信仰者、基督教、伊斯兰教徒及一些土著民族也是非常流行和主流的做法。

四、清明寒食节之冷餐食品

寒食节的主要食品为冷菜、熟食、点心等,所以寒食节也被称为“冷食节”。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传统小吃,如擂糍、麻花、糍粑、桂花糖、腊肉等,这些小吃在当地的人民中趋于习以为常。

据史记记载,春秋后期,遭受战乱、饥荒、民不聊生之苦的晋景公,曾于冬至日请民间来宴集,御座上插着一顶鸟巢盔。这盔有很多窟窿,每个窟窿里面都种了一颗樱桃。客人们每拨开一颗樱桃,就会发现里面藏有游丝一般的粉红线,拉出来一看,上面写着一句话:“食自安之”。后人便称这种小吃为安顺果,食后能辟邪安神,养生防病。

在现代,因为冰箱的问世,寒食节的冷餐食品品类更加丰富多样,不列举罗列。但是不管什么样的餐品,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尊重传统文化,把握文化根源,才能真正做到“品味文化,回归本真”。

本文介绍了“清明寒食习俗”的历史渊源,包括寒食起源的传说和历史渊源、禁火的文化背景、掃墓草香的重要性和冷餐食俗的传统文化特点。通过对每个方面的阐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明寒食”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本文由江湖运势网https://www.j5zw.com/整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