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故事 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的器是什么意思

江湖先生 99 0

指的是承载东西的容器

原文节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


扩展知识: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什么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注释】

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义:义理、道理。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孔子的哪句话

出自 《三字经》。该句的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 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 理。


【原著简介】


《三字经》 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 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 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 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 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 “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 儿童的必背读物。


关于 “玉不琢不成器” 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传说在很久以前,中国的某城市里建起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寺庙。竣工之 后,寺庙附近的善男信女们每天祈求佛祖,给他们派来最好的雕刻师来雕刻一 尊佛像。于是如来佛就派来了一个擅长雕刻的罗汉,幻化成一个雕刻师来到人 间。雕刻师在两块已经备好的石料中选了一块质地上乘的石头,开始了工作。


可是,没想到他刚拿起凿子凿了几下,这块石头就喊起痛来。雕刻的罗汉 就劝它说: “不经过细细的雕琢,你将永远都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还是忍一 忍吧。” 可是,等到他的凿子一落到石头身上,那块石头依然哀嚎不已: “痛 死我了,痛死我了。求求你,饶了我吧。”雕刻师实在忍受不了这块石头的叫 嚷,只好停止了工作。


于是,就重新选了另一块质地远不如它的粗糙石头雕琢。虽然这块石头的 质地较差,但它为自己能被雕刻师选中而从内心感激不已,同时也对自己将被 雕成一尊精美的雕像深信不疑。所以,任凭雕刻师的刀琢斧敲,它都以坚韧的 毅力默默地承受过来了。雕刻师则因为知道这块石头的质地差一些,为了展示 自己的技艺,他干得更卖力,雕琢得更加精细。不久,一尊肃穆庄严、气魄宏 大的佛像赫然立在人们的面前,大家惊讶之余,就把它安放到了神坛上。


这座庙宇香火鼎盛,日夜香烟缭绕,天天人流不息。为了方便日益增加的 香客,那块怕痛的石头被人们弄去填坑筑路了。由于当初承受不了雕琢之苦, 现在只得忍受人来车往、车碾脚踩的痛苦。看到那尊雕刻佛像安享人们的顶礼 膜拜,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有一次,它愤愤不平地对正路过此处的佛祖说: “佛祖啊,你太不公平 了! 你看那块石头的资质比我差得多,如今却享受着人

关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故事

勤学,就是要下苦功夫,才能得真学问。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大学是学习的最佳时机,更应该勤于学习,奋力拼搏。毛主席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同样的,不学就会落伍,落伍必然挨打。一个人若想拥有聪明才智,若想不落伍,不被挨打,便需不断地学习与积累。华罗庚有句名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源于勤奋”,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古代大学者凌曙,小时候他家里非常穷,没钱上学。后来,他勤俭节约,省下了一笔钱买了很多书回来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大学者。宋代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义的人,反应十分迟钝,每次读书只能读50个字,一篇短小的文章也要读上一二百遍才能变得熟练。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九遍十遍,天长日久,学问与日俱增,后来他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大学生要勤学格物,让学习成为一种人生习惯。青年大学生需要学的东西非常之多,更为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外化于行,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我们的学识修养。大学生既要专攻博览,但我们又不能只顾读书,读死书,要学会读“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之书。

同时,也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时代责任。习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只有求得真学问,学会做真人,才能将大学四年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将自己的成才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进而不断要求自己奋力上进,不断要求自己扩充新知,不断要求自己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胜在钻研、赢在坚持。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