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鞭炮怎么由来的
鞭炮起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民俗传说,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
鞭炮的历史由来
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鸡叫第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放鞭炮的来历
放鞭炮的由历:放鞭炮是我国新年除夕夜的习俗,相传是为了驱赶吃人的“年兽”而进行的活动。鞭炮原料是火药,古时家中团圆一定是要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火药声势浩大,欢天喜地,所以就被流传使用了。放鞭炮即寓意着家中的小孩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同时也是为了庆祝新年的活动。
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 放鞭炮的来历和寓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
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 放鞭炮的来历和寓意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 放鞭炮的来历和寓意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汉族和少数民族节庆娱乐都以放爆竹来庆祝,流行于全国各地。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粮食入仓、考取功名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