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
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而立之年什么意思
"而立之年"指的是一个人的年龄达到30岁,一般认为30岁的人已经到了成年稳定的年龄段。
1、"而立" 通常指人到了一个起点,能够稳定自己的生活和职业,并进入到稳定的成年时期;2、也可以理解为某个事物到达了一个阶段或境界,象征着一个事物已经充分发展、成熟。
而立之年,是什么意思
而立之年代表三十岁,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不惑之年代表四十岁,意思是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
知命之年代表五十岁,意思是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出自《论语·为政》。
花甲之年指老人六十岁。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古稀之年代表七十岁,意思是指人到七十岁。
出自《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是多少岁
分别是: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1、而立之年:30岁。而立之年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2、不惑之年:40岁。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3、知命之年:50岁。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解释为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4、耳顺之年:指60岁的代称。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5、花甲之年:60岁。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
6、古稀之年:70岁。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为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