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本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节的读音
ǎo jiǔ jié
节,普通话读音为jié、jiē。“节”字基本含义为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如关节;引申含义为省减和限制,如节省。
在日常使用中,“节”也用作量词,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为什么叫拗九节
叫拗九节原因: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亲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黝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后来,以粥的颜色黝黑,叫“拗九粥”,又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乡人赞叹目连的孝心,遂仿其孝行。于每年正月廿九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相沿成俗,演绎出“拗九节”这个民俗,流传至今。
拗九节的习俗
拗九节是福建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拗九节的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花、喝菊花酒、放风筝、玩五子棋等活动,还有在九曲桥边竞渡、搭建水上舞台上演各种文艺节目的表演。在这一天,人们会向长辈问好、互赠重阳糕,并祝愿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