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确定的节气 24节气中最早最早被制订的一个节气是

江湖网 116 0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冬至节,来由于节气特点“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24节气中最早定下来的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24节气最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我国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西方的历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两次穿越赤道与最北与最南的四个时刻,作为四季的中心。而我国农历则定出了二十四节气。节气的名称大都反映物候、农时或季节的起点与中点,明显是以方便农耕为考量。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季节物候特征。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后不断地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32年《淮南子》一书就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古人把二十四节气中分布在夏历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这个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的一个时期

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夏代。

最早的历法是“夏历”,相传是夏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西汉时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