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谱是谁发明的 简谱是谁发明的呢

江湖网 112 0

简谱音符与唱名是两回事——唱名法早在11世纪,由意大利音乐家圭多发明。他采用自己编配的一首赞美诗每一行歌词的第一个音节作唱名,沿用至今(原do为ut、si为sa,后改)。而简谱却是在18世纪产生于法国,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面貌。二者产生的时间,相差了近700年。简谱的数字音符,其实表达的是自然大音阶的七个基本音级,由于自然大音阶各音级相互之间具有固定的音程关系,故当音阶第一级音的音高一定设定,音阶中其他各音的音高也可随之明确。唱名法中的首调唱名法,与简谱音符之间的关系相同,其七个音节的音高,相互之间也有固定的音高关系,所以调首音的音高一经确定,其他各音节音高皆参照调首音高予以确定。固定调唱名法则是以c音音高固定唱作“do”,其他各音皆以此为参照。实际上,唱名法只是为了方便声乐发音而产生的辅助发声方法,与记谱不相关。其采用首调唱名还是固定调唱名,更是依歌者自己的习惯而定,并无硬性规定。而简谱记谱,则习惯于以音阶第一级音记作“1”,其他各音按其在音阶中的音级,以及与第一级音之间的音程关系记写相应的音符。这种记谱方式,严谨的说法,应是“调首音高记谱法”。而五线谱则是“固定音高记谱法”。因简谱的数字音符,本身表达的是“自然大音阶”的基本音级。所以,当其为自然大调记谱时,只需确定1的音高即可,比如1=F(表述为F大调记谱)、1=D(表述为D大调记谱)即可。但用作其他调式音阶的记谱,则需要根据音阶中的音级关系的变化,对个别音符做变化音处理。比如记写雅乐宫调音阶——1、2、3、#4、5、6、7,因为这里的四度音变徵与宫音之间为增四度音程,而非自然大调中的纯四度,所以需写作“#4”,实际上,这个音却是该音阶中的正统的第四音级。小调的记谱也是如此——1、2、b3、4、5、b6、7,因为这里的三级音和六级音在同名大调中的音高实际只是降三级和降六级。至于自然小调记谱常使用音符6作为主音,是与五线谱的记谱规则有关。在五线谱记谱中,只有大调有调号,小调则借用其关系大调的调号。这个习惯在简谱记谱中被沿用过来,即只按大调来标注调号——因为简谱的数字音符本来就是对应着自然大调的基本音级。这样关系大小调通用一个调号,所以小调的主音就记作“6”。当然,简谱记谱时还有些复杂的情况,有时未必将调式起始音记作“1”,可能会是任意的数字音符。但这还不同于固定音高记谱。比如,记写一段C商五声调式的曲谱,在五线谱中,可能用F调记谱,则简谱也会同样采用F调调号——1=F,将F音记写做1,则商音C,就应该写作“5”,所以这个谱子结束的地方的音符,既不是1(大调),也不是6(小调),而是5(但不是调式属音)。若是七声调式的清乐C商,则需要用bB调来记谱,这时商音C简谱则需记作“2”。所以曲调的结束音自然也是“2”了。其实,简谱中有许多记谱规则,都是从五线谱记谱法中借鉴过来的。比如各种装饰音符号、乐段\\小节线、重音记号等等,都是直接来自五线谱的符号系统。这有其历史原因——首先,作为一种成熟的记谱法,五线谱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数字简谱。而数字简谱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找到一种快速记谱的简易方法。所以这是一种简易的记谱法,也可以理解为“非正规的”记谱法。所以其初衷只是为了简化,而非创造一种完全独立的记谱方法。而且,不论当时,还是现在,五线谱记谱法都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广受普及的通用记谱法。简谱借用其一部分符号,有助于人们快速掌握。仅此而已。P.S.在中国,简谱普及程度之高,主要也是因为习惯问题。因为中国传统的音高记谱法——工尺谱,与简谱记谱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世界范围内,简谱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五线谱。

简谱是有谁发明的

1 简谱是由欧阳修发明的。
2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化名流,他在学习音乐时,发现当时的乐谱非常复杂,于是就想出了一种简化乐谱的方法,也就是简谱。
3 简谱的发明在当时对于音乐教育和流行音乐的传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依然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教育和演奏中。

简谱是由谁发明的谢谢

卢梭,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那时有一个天主教的修道士名为苏埃蒂;他用1、2、3、4、5、6、7来代表七个音来写谱教歌,后来由卢梭完善

现代的乐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现代乐谱也叫简谱。简谱的发明者,是法国巴黎一个名叫苏埃蒂的传教士。他在教教徒们唱歌时发现,随着歌曲难度的加大,识别五线谱的难度就越大。

于是他于1665年写了一本书,介绍一种新的学习音乐的方法,创立了一种数字简谱,用阿拉伯数字来代替音阶中的七个音符。音乐简谱就这样诞生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