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 正确的三皇五帝顺序

江湖网 110 0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帝尧、帝舜
其中,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三皇之首;女娲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神农则是传说中的农业英雄,被认为是五帝之首。
至于三皇五帝的顺序,这个顺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排列方式。但总的来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和传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皇五帝是谁,存在的证据怎么样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皇帝,他们分别是:黄帝、炎帝和尧帝。传说中,他们共同统治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存在的证据主要体现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上。在历史文献中,有关三皇五帝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史记》、《汉书》等。此外,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遗址时,也发现了大量与三皇五帝相关的文物和遗物,如陶器、石器、玉器等。这些文物和遗物都为研究三皇五帝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三皇五帝分别指谁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三皇”之名不见于经,组成亦有不同说法,但《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引》、《白虎通义》、《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说。

“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道教文化来说也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但由最多人民接受并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

但是根据典籍记载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

《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运斗枢》、《元命苞》等书载:三皇为伏羲、神农外,还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娲。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奉为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

《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礼记·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

《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吕氏春秋·召类》)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则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

三皇五帝分别是指谁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也称姬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