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巨齿鲨
作为海洋历史上最大的捕食者之一,也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鲨鱼之一,在28-15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巨齿鲨在深海中徘徊,可以长到65英尺长(20米),比校车还长!
2、沧龙
化石证据表明,沧龙的长度可达50英尺(15米),这使它成为白垩纪最大的海洋捕食者。它们的头就像鳄鱼的脑袋,两边镶着数百颗锋利的牙齿,甚至可以杀死最精良的敌人。
3、滑齿龙
一种海洋爬行动物,长度超过20英尺(6米)。在侏罗纪时期,它主要生活在欧洲的海洋中,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据信,光是它的下巴就有10英尺长-大约是从地板到天花板的距离。
4、长颈龙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洋动物,但它的饮食主要是鱼类,科学家认为它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度过。它可能有20英尺(6米)长,人们认为它在近2.1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还活着。
5、掠食者鱼龙
直到最近才被发现,近30英尺(9米)长,这是一个早期的鱼龙物种,生活在三叠纪时期,2.44亿年前,它的发现使科学家们对生态系统的迅速恢复有了新的认识。
6、海王龙
它是巨大的,体长超过50英尺(15米)。食肉动物,饮食非常多样化。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生活在覆盖北美的海洋中,在那里,它们牢牢地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长达数百万年之久。
7、幻龙
只有大约13英尺(4米)长,是具有侵略性的猎手。被认为主要是一种埋伏的捕食者,化石证据表明,它们生活在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时期。
8、海霸龙
其名称从希腊语翻译为“海神”,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它们是巨大的掠食者,长度可达40英尺(12米)。它作为顶级捕食者,其统治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晚期。
9、达克龙
最早在德国被发现,化石遗骸分布非常广泛,从英国到俄罗斯,再到阿根廷,随处可见。长度可以达到16英尺(5米),它独特的牙齿使科学家们认为它是恐怖统治时期的最高捕食者。
10、萨斯特鱼龙
海洋捕食者,看起来像现代海豚,萨斯特鱼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海洋爬行动物物种,是一种能长到65英尺(20米)以上的鱼龙,比大多数其他食肉动物长得多,主要吃鱼。
三叠纪时期地球上有哪些生物
三叠纪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
三叠纪的地球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经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后,两栖动物一蹶不振,而温暖干燥的气候,为爬行动物的发展进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最原始的爬行动物)、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生存于三叠纪,可能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恐龙)以至于鸟类的祖先。
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该类动物出现于三叠纪末期,是今天所有哺乳动物的祖先。
在海洋中,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
三叠纪早期植物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的植物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已经取代蕨类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三叠纪生物三次大灭绝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约6550万年前,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包含恐龙在内。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因为造成恐龙的灭亡与哺乳动物的兴起而著名,但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90%的生物,才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
在白垩纪与第三纪的地层之间,有一层富含铱的黏土层,名为K-T界线。由于国际地层委员会不再承认第三纪是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由古近纪与新近纪取代。因此,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又可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恐龙(不包含鸟类)的化石仅发现于K-T界线的下层,显示它们在这次灭绝事件发生时(或之前)迅速灭绝。有少部份恐龙化石发现于K-T界线之上,但这些化石被认为是因为侵蚀等作用,而被带离原本的地点,然后沉积在较年轻的沉积层。除了恐龙以外,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多种的植物与无脊椎动物,也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哺乳动物与鸟类则存活下来,并辐射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大部分的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
三叠纪以前的史前动物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或者鸟类的祖先模式。
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纪,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型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纪,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纪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纪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物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纪,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纪,到了中三叠纪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纪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砂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
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它的摧毁惨重:牙形石灭绝,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都消失了。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受到巨大冲击。这次灭绝事件并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残程度都一样,在有些地方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幸存的植物包括针叶类和苏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