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化 内蒙古文化

江湖网 1.2K 0

内蒙古民族文化

早在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畜牧业生产有了相当发展,伴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 蒙古人家庭发展起来。 成书于十三世纪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对蒙古族的家庭情况多有记载,如阿 豁阿死后,兄弟五人“即分马群家赀”,孛端察尔在兄弟的帮助下俘获扎儿兀惕部的阿当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马群、家赀、隶民、奴婢等。

男子支配 由于男人在主要生产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占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况下,家长由家庭中最长辈的男人充当,最长辈的男人死后,则由最长辈的女人主持家务,但主持祭祀及重大庆典等,则不能由女人担任,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有年岁大的儿子,则由儿子出面,无儿子则请同族中至近的长辈主持。 据《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人名,为蒙古族的一位可汗)死后,其家务由诃额伦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礼时,诃额伦夫人只能参加,不能主持。 在解放前的很长历史时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时,由父母、儿子、媳妇、未出嫁的女儿、孙男孙女等几代构成。

儿子娶妻后虽然另居一室(牧区另设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统一的。 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在世,儿子对娶妻但未生子前,分家另过的不多。 关于财产继承权,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 其具体体现是,“年长者十,年少者四。 ”(蒙古谚语)拉施特? 哀丁说:“按蒙古人的习惯,因为末子留在家里,因此称为额真。 ”拖雷就是这样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 (额真,蒙古语, 治家美德 蒙古族虽然早已进入父权制社会,但就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以主妇为中心的。 蒙古族的家庭主妇非常温顺勤勉,她们终日操劳,对翁婆孝顺,对丈夫贤惠,对子女慈爱,虽然辛苦,而毫无愠色。 遇有来客,还要热情招待。 蒙古族妇女这种勤劳温顺之风,由来甚久。 在蒙古民族的历史上

被誉为“生得贤能”的诃额伦夫人,丈夫也速该惨遭杀害,被泰赤兀惕人抛弃后,她只身携带儿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种种困难,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养活儿女,终于抚孤成立。 诃额仑这种懿德相传,历代妇女于她为榜样,沿而成习,才形成了蒙古妇女勤俭朴素的治家美德。

蒙古族有哪些传统文化

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源于网络分享。。。

蒙古文化八大元素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了“内蒙古八大文化符号”评选结果——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一共八项符号在210项备选符号中脱颖而出,我区又有了对外宣传和展示的新文化特色。


文化符号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凝结和表达一定文化内涵和意义的象征形式,内蒙古文化符号标示、象征着内蒙古文化的形象、特征和价值。为了传播弘扬内蒙古历史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2013年9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课题组,专题开展内蒙古文化符号调研。课题组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向社会征集到的210项文化符号中,确定了较有代表性的30项文化符号,作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备选项目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受访人群从地区、民族、性别、职业等方面按比例选取,囊括各个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最终,专家评审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同时根据每个符号的具体内涵、认可度、影响力、代表性及其单一性等特点,对备选项目作了个别调整。


据了解,排在“十大文化符号”之首的是“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内蒙古大草原既是自然地理现象,也是历史和文化地理概念。大草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已经成为内蒙古形象的象征,对外宣传的代名词,是草原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将对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符号”将进一步明晰内蒙古地区文化形象,发挥“文化符号”在形成地域文化价值中的作用,提升内蒙古对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向社会公布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将进一步开展专题研究,深入阐述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还将编写普及材料,制作相应的标志符号,通过媒体、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等渠道和载体进行全面推广。

蒙古族文化特点

蒙古族的文化特点是热情,奔放,开放等等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