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的传统节日 景颇族的传统节日

江湖网 1.2K 0

1.目瑙节

“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目瑙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瑙”。每逢目脑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脑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


2.撒种节和尝新节

撒种节和 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 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 八月十五日举行。

相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某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人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

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种节。


3.新米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在新米节的仪式上,由年 高德重的长者讲述谷子的来源。据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种植谷子,但谷魂却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得不好,家狗见状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从此,景颇族种植的谷子茁壮丰茂。

因此,景颇族对狗另眼相看。新米节这天,要先给狗吃饭,其次才是牛,然后才给老人吃。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和主要总结 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泡田水的使用。 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轮种的学问等。


4.采花节

景颇语称“思鲜鲜”或“ 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 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

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约,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调,尽情娱乐,直到深夜。


5.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 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景颇族过什么节

景颇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传统节日主要有目瑙纵歌节、能仙节、尝新节、采花节、新米节等。

“目瑙节”是景颇族传统盛大的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开始举行。

不分民族,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尽情歌舞。但是作为客人,跳舞时不能跑到瑙双(领舞者)前面去跳,一般也忌讳紧跟在瑙双后面跳,而是应跟在大队伍后面。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来由

目瑙纵歌意为大家跳舞,每年正月十五日在云南省德宏州各地举行。届时人们身着盛装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在大鼓,铓锣和西洋乐器的伴奏声中,在头戴鸟头羽冠的瑙双带领下成双龙步入舞场,沿着目瑙示栋指引的祖先迁徙路线图,踏着欢乐铿锵鼓点和音乐纵情欢跳,但见舞队刀光闪闪,彩帕飞天,花扇翻滚,人们传递水酒,吼声震天,万人共舞而不乱阵脚。

目瑙纵歌有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代,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纵歌”。有一次,太阳王派使者来邀请地球上万事万物去太阳宫参加他们的“目瑙纵歌”盛会,地球上所有的鸟雀都前往参加。

德宏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节日


泼水节


傣历6月17~19日之间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系瑞丽傣族、德昂族的主要节日。傣语叫“赏见”,德昂人称“拱拍”。相传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和到圣河沐浴的习俗演变而来。泼水节有浴佛、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在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内,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宗教礼仪。


目瑙纵歌节


农历正月十五以后举行,为期3~7天


目瑙纵歌节是瑞丽景颇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原属祭祀性的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庆祝丰收的传统仪式。


1、丢包:


是傣族未婚青年男女春节期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传情方式。活动期间,姑娘们把自己制作的爱情信物,花包抛向天空,在你丢我接中选择自己的心上人,体现了恋爱自由的精神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花包成为爱情的使者。


2、象脚鼓舞: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象脚鼓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鼓舞分长鼓舞、短鼓舞和大鼓舞三种。长鼓舞鼓长7尺,用牛皮或蟒皮做鼓面,鼓尾呈象脚状,用圆木制成。表演者在鼓锣的伴奏下,用指、掌、拳、脚击拍鼓面,人和鼓一齐旋转摆动,潇洒大方,鼓点急剧。


3、嘎秧:


嘎秧是傣族的一种民间传统集体舞蹈,舞蹈动作再现了春耕、除草、收获等劳动情景,表现了傣家人民劳动的愉快和丰收的喜悦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