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是什么意思 冬月和腊月是什么意思

江湖网 1.2K 0

冬月是农历十一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了。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冬月指的是哪一个月


“冬月”就是农历十一月的别称。冬天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而这三个月别称为:寒月、冬月、腊月,因此有寒冬腊月的说法,即是指一年当中最冷的三个月。


冬天的雪景


冬月的来历

关于冬月的来历,根据农历历法,冬至节气必须出现在农历十一月,如果出现误差,则用设闰月来进行调整。如果在一年中没有闰月的话,农历十一月就是一年中的第十一个月份,又因为农历十一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农历十一月又被称为冬月。


冬月代表什么意思?

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说明早在黄帝时,就是以冬至为元旦了,正因此,农历十一月被称为冬月。


另外,冬月是农历十一月,又称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周朝时,冬至曾经是“年”,就是“岁首”“元旦”。后来的“冬至大如年”就是因为“冬至曾是年”,因此古人把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份叫做冬月。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和历法的改变,这种冬至节曾是年节的叫法已慢慢被人们遗忘。


有人把冬月和冬至混为一谈,其实这也好区别:冬月是农历的月份,而冬至是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

24节气冬月什么意思

冬月:根据农历历法,冬至节气必须出现在农历十一月,如果出现误差,则用设闰月来进行调整。如果在一年中没有闰月的话,农历十一月就是一年中的第十一个月份,又因为农历十一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农历十一月又被称为冬月。

“冬月”就是农历十一月的别称,又称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如果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那么十一月又称“子月”称“建子”。

?也就是说农历进入十一月当天开始,我国正式进入“冬月”。

日历上的冬月是什么意思

农历十一月。

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又称“子月”称“建子”。

出处:

《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

译文:

在黄帝时就以冬至为元旦了,不只是沿袭周代“建子春”,冬至习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残余,但随着年代日益久远,及历法的变迁,冬至节曾是年节已逐步被淡忘了而因为农历十一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又被称为“冬月”。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