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简单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江湖网 1.2K 0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均有载,远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天干地支,干支的发明标志着原始的历法出现。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1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有多种传说和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个传说是关于屈原的故事。据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臣,他为了不忍心看到国家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多次上书劝谏国君,但却遭到了反对派的排挤和迫害,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等许多著名的诗篇。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据说当地的渔民们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便纷纷划起船只,想要寻找他的遗体,以便送葬。他们在江中划着船,扔下一些食物,希望能够避免鱼虾等水生动物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除了这个传说,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例如,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农民为了祈求好收成而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龙神等。还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驱瘟避邪活动,因为五月初五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驱逐瘟疫和邪气。无论哪种说法,端午节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成为了人们热爱和传承的节日。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由来与古代中国的一个著名爱国主义志士屈原有关。据《楚辞》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和文学家,在政治上力主变法,主张实行宽政惠民、削弱贵族等措施,但遭到了其他权贵的反对,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感慨万千,于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志士,百姓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饮雄黄酒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表达他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同时,这些习俗也逐渐演化成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元素,代代相传至今,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