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始终扎根在农村,表达的是农民的所思所想,体现的是农民的喜怒哀乐,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听柳琴戏是一代代农民和众多都市民众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享受。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柳琴戏对人们都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时至今日,其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读完乡村柳琴戏后,请说说在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
我的家乡在山东,我们这儿的地方戏有吕剧、流行于菏泽一带的枣梆、流行于临沂、滕县一带的锣鼓铳子、高唐、临清一带的四股弦、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淄博拐磨子等,我最喜欢吕剧《借年》和山东快书。
徐州柳琴戏有哪些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柳琴戏剧照”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
柳琴戏<苦柳>李侠主演
【柳琴戏】流行于徐州一带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又名“拉魂腔”。已有200年的历史。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1952年定名为“柳琴戏”。1958年,徐州市柳琴剧团晋升为省级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柳琴剧团”。柳琴戏唱腔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
演唱时拖腔独特,男腔粗犷高亢,女腔柔韧细腻、委婉华丽。表演艺术粗犷、明快、朴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擅长喜剧表演手法。柳琴戏从过去七八人的草台班到如今的省级剧团,各个时期均涌现出一批受欢迎、声望高的优秀演员,他们以各具特色的唱腔和表演风格,丰富和提高了柳琴戏的艺术水平。
编、导、舞、美各方面对柳琴戏艺术及剧目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小戏以传统剧目《喝面叶》为最著名,大戏以现代戏《大燕和小燕》艺术性最高。近年来创作、移植了许多新剧目。一些剧目参加了江苏省、华东地区会演、调演和晋京演出。有5个剧目通过银幕、电视、广播、唱片、录音带等视听渠道向全国播放,其中《大燕和小燕》由中央电视台全剧录像向全国播放,后被江苏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放映,使柳琴戏成为国内有影响的一个剧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