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的来历和诗句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重阳祭,是祭祀自然、祈求丰收和辟邪的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最有名的便是唐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身在异乡而倍感思念亲人的心情,以及对山东故乡、重阳节及茱萸的怀念之情。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
1、重阳节的名字由来: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
2、节日源头: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3、重阳节原型: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
4、重阳节的内蕴: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5、古人过重阳节的节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6、重阳糕的讲究: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7、菊花酒的寓意: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8、佩戴茱萸的原因: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9、重阳节的现代内涵: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重阳节是什么含义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同时,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登高赏秋、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庆祝重阳日一般会包括感恩敬老等内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