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的古义是
〈形〉
(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
同本义
恒,常也。——《说文》
恒者,久也。——《易·序卦传》
恒,德之固也。——《易·系辞下传》
无恒安处。——《诗·小雅·小明》
以求其恒。——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恒牙(恒齿。永久齿);恒风(持续吹佛的风);恒舞(历时长而不中断的舞);恒制(长久不变的法则)
寻常;普通
形貌奇伟,骨体不恒。——《三国志·吴主传》
人恒状。——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恒态(常态);恒恣(经常的状态);恒情(常情);恒品(常类;常物);恒士(常人,平凡的人);恒常(正常的规律);恒医(普通的医生);恒言(常用的言语)
〈名〉
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如:有恒
规律;法则。如:恒式(常规;常法);恒典(常典;常制);恒例(常规,惯例);恒规(常规)
即恒山。古山名,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五岳中的北岳
五岳:华、岱、恒、衡、嵩。——张华《博物志》
〈副〉
经常,常常
人恒过。——《孟子·告子下》
国恒亡。
恒答言见。——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又如:恒谈(常谈);恒常(常常;经常)
恒一共多少画
“恒” 字共有 9 画,笔顺: 点、点、竖、横、竖、横折、横、横、横
“恒”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会意字,甲骨文作“亘”,无“心”旁,字的上下两横画表示天地;中间是一弯弦月。后来“恒”字逐渐发现于金文和楚系简帛中,楷书体和繁体字的“恒”都从说文小篆演变而来。
恒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恒文言文解释
héng
①永久不变;固定。《齐桓晋文之事》:“无~产而有~心者,惟士为能。”
②经常;常常;总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过,然后能改。”《聊斋志异?山市》:“数年~不一见。”
③平常;一般。《童区寄传》:“寄伪儿啼,恐栗,为儿~状。” br>
【恒产】指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也指代代相传的财产。
【恒医】普通医生。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字彙》俗恆字。
说文解字
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心以舟施,恆也.《诗》曰:“如月之恒。
说文解字注
常也。常当作长。古长久字衹作长。浅人稍稍分别。乃或借下帬之常爲之。故至集韵乃有一曰久也之训。
而篇、韵皆无之,此俗字之不可不正者也。时之长与尺寸之长,非有二义。从心舟在二之閒上下。上下犹往复也。心?舟施,恆也。谓往复遥远,而心以舟运旋,历久不变,恆之意也。
宙下曰:舟车所极复也。此说会意之恉。胡登切。六部。俗本心上增一字。非。
古文恆,从月。此篆转写譌舛。旣云从月,则左当作月,不当作夕也。若汗则左作舟,而右亦同此。不可晓。
又按门部之古文閒作,葢古文月字略似外字,古文恆直是二中月耳。
诗曰:如月之恆。小雅天保文。此说从月之意。非谓毛诗作也。
传曰:恆,弦也。按诗之恆本亦作緪。谓张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于是有恆久之义,故古文从月。
“恒”和“衡”俩字怎么解释
恒有 永恒 恒久的意思 可以寓意为有毅力 有持久力 为人坚韧不拔
衡有 平衡 的意思 可以理解为善于处理各种纷争 处理问题的意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