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 夏至节气

江湖网 1.2K 0

夏至就是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时,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夏至节气小知识

答:夏至,是24节气第10个,头指午;太阳黄经9o度,6月21~22日交节,这天,太阳直射北同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从这个开始,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缩短,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中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夏天的第几个节气

今日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第十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夏至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直射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这天,北半球的白昼最长,故我国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逸周书·时训解》中说:“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这里的“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说的是夏至节气的“初候”、“二候”、“三候”物象。

“候”的本义是观、望等,可引申为“征兆”。作为对节气与万物关系的另一种理解,“候”即“相应的征兆”义,典籍中常以“候应”称之。古人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五天为“一候”,一个节气十五天左右,故每个节气都有“三候”。这些,早在汉代即已为常识。

对“物候”或“候应”的这种理解,其根据还是万物中的“阴—阳”消长关系。故白居易在《思归》诗中说,“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按古人的理解,夏至时节,阴气渐起而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受阴气触动会振翼而鸣;半夏是喜阴的药草,夏季过半后,于阴性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这类有关物候的观察和推类理解,是古代思想、文化和生活的一个明显特征

夏至节气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我国的24节气之一,属于夏季的第5个节气,一般落在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夏至是夏季的中心节气,意味着夏季的正式开始,白天的时间达到一年中最长的长度,夜晚相对较短。


夏至的由来,是因为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了北半球最北端,同时北极圈附近地区白天持续24小时,即夜晚不降临,这也是夏至的另一特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夏至被视为炎热季节的开始,也是传统的节日之一。


夏至节气有许多习俗和食品,比如粽子、菖蒲酒、薏米粥等。此外,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注意到夏季的高温和湿度带来的影响,于是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如在此时调理饮食、适时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总之,夏至节气代表着炎热的夏季的来临,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界不断变幻的神奇魅力,同时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