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别称 冬至别称和雅称

江湖网 1.2K 0

冬至的别称:

冬至的别称有很多,也叫“数九”、“冬节”、“长至节”、“短至”、“亚岁”、“小年”、“履长节”、“豆腐节”等。

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人在冬至这一天要举行庆贺仪式。周代在冬至时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礼仪;汉代冬至被列为“冬节”,官府要放假,并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长至节

长至节,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冬至日,为“长至节”。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履长节

这是从自然和习俗两个角度认识冬至的,因为“履长”之意有两种解说。自然角度的解说谓时及冬至,日当南极,受影最短,律当黄钟,其管也最长,因有履长之贺,故称。习俗角度的解说谓“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妇女在这天献履袜给舅姑,以示女红开始。冬至为履长节,他处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


亚岁

这是与年节相比较而生的别称。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辙。魏陈思王曹植《冬至献袜颂表》有句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履长纳庆”。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冬至的其他叫法

一、冬节

冬至节也叫冬节。

与夏节(夏至)相对,意味着它是一个冬天的最重要的节日。


二、长至节、短至节

冬至节也叫长至节、短至节。

此时,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对来说,也就是白昼逐渐开始变长的一天。
三、一阳节

冬至也叫“一阳节”。

冬至正是阳气开始逐渐旺盛起来的时节,因此冬至日也被叫做“一阳节”。
四、亚岁、肥冬

冬至节有“亚岁”、“肥冬”之称。

这是与“年节(春节)”相比而言的。“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等馈赠,谓之‘肥冬’。”

民间还有“冬肥年瘦”的谚语。还有诸多节俗,因此叫“亚岁”,意思是冬至节亚赛年节。

五、喜冬、贺岁节

冬至节又称喜冬、贺岁节。

冬至称“喜”,大概与“一阳生”、“阳极阴生”有关,正因为“喜”,才有贺冬、秤冬之举,也就有了“贺冬节”之谓。

六、履长节

一是说冬至阳气开始生长,白昼从此渐渐长了,妇女在这一天要献履袜给舅姑(公婆),也表示冬季女工的开始。两说中,后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因此,履长节的意义也正于此。
七、隆师节
隆师的节俗,不外礼拜、宴飨老师,或者还要拜奠先师孔子。

冬至作为一个尊师重教的民间节日,除了拜师的节俗外,还有拜圣、请教习、学馆放假、烧字纸等习俗。“圣”是指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此俗与孔子圣诞的礼俗大致相同。

冬至别名

亚岁是冬至的别称。

2、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也称为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

3、冬至的起源很长。人们称冬至为小年。为周代建子,以十一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遵循了那个体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改称冬至、日至。南北朝至唐宋冬至称为亚岁或岁首。

哪个不是冬至的别称

答:亚岁。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