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回首过去100多年的历史,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个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意义在于: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揭示了共建共享的新国际政治伦理准则。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促进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四、进一步保障世界各国共享合作治理利益。
共同理念的内涵
一、从世界安全角度来看,传统安全问题讲的是军事战争状况之下的人类社会安全问题,尤其是今天的世界拥有了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们若真正运用,结果会是导致人类的毁灭。所以,人类要防止战争,特别是防止核战争的爆发,这将是一种人类共享命运的选择。
二、从全球政治角度来看,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社会,所以要从超越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全球政治的建构。在政治上,过去传统强调的意识形态政治,现在也应有所超越,形成一种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方式。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宏观的政治内涵。
三、从经济角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以,在不可分割的世界经济当中,各国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建成了,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四、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人类社会是融为一体的,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类通过旅游、就业、学习的方式在全球流动。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种文明通过互动交相辉映。人类是一个整体,世界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社会整体。
五、从理论内涵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人类的高尚精神指引和终极价值关怀,具有非常强的道义性和非常深的人类伦理性,使得中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理念首次提出的时间
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共建共享是什么的理念
1.共建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
就发展社会事业而言,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以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领域,应本着政府主导和政社合作原则,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为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创造发挥作用的更多机会。
就完善社会福利而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需要得到制度保护。
2.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发展成果却没有很好地惠及每个家庭每个人,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是人民需要的健康发展。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因此,共享治理成果,
一、靠党保障民生的决心。
二、靠政府有改善民生的思路,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三、国家有共享的制度保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