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节气特点与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节日,清明祭祖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的来历和传说50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逐渐形成为扫墓祭祖的节日。
相传在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写了《清明》一诗,其中提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被广泛传唱。
此后,清明节被定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据传说,清明节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一个名叫嬴政的帝王,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下令殷墟祭祀,一改过去“食不重肉,无酒不欢”的祭祀方式,使人们在祭祀时增加了悼念感,因此清明节扫墓祭祖等习俗不断流传至今。
不少于50字的清明节来历
晋国君主重耳想请介子推下山,但被介子推拒绝了,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想将他和老母亲逼下山。谁知竟将介子推与其老母亲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第二年晋文公来祭祀的时候,看见柳树死而复生,便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大概五十字左右)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春耕春种的时节,后由于清明与寒食日子接近,而寒食是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两者就合二为一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