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西周时期纳西族先民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建立犬戎国,立都于静宁县(今威戎镇),据文献记载纳西先民为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炎黄时期,犬戎国就是炎黄部落的劲敌。《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东汉时期纳西先民在四川境内建立——白狼国,其属地包括今天四川雅砻江以西的白玉县等地区,与雅砻江东边的牦牛国相邻。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白狼国曾是一个兴盛繁荣的国度,并和中原的大汉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到东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
唐代,部分纳西族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族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此后,纳西族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
宋代,纳西族先民的政*环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混乱;东边的宋王朝则穷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故自南诏以后,麽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弃其地,成瓯脱之疆,经三百五十年之久。”纳西族由此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独立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农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产状态),政*上分散的麽些部落渐趋统一;东巴文化体系逐渐宏大完善。
清代以后,木府势力渐趋衰微。原因是西藏又一次纳入中央王朝辖治的版图,使丽江失去了“西南藩篱”的政*区位优势,且木氏土司把持的庄园领主经济渐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此后一蹶不振,受益的是丽江经济,丽江的地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也渐趋繁盛,丽江古城的格局最终形成。殉情现象由此大量蔓延,丽江被外人称为“殉情之都”。
鸦片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此间以丽江人俗称“乱世十八年”尤为惨烈。清咸丰、同治年间,大理杜文秀起义涉及丽江,进行了长达18年拉锯战,丽江损失惨重。张星源先生的《丽江史略》有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户口下6405户,男妇大小3128276个光绪朝户口15152、男女大小46456个,较之道光朝减户口五分之四,人丁八分之一,咸同回汉歼杀之残酷可知也。”
辛亥革命时纳西族人民积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并参加了护国运动等反帝批封建运动;抗战中纳西族为国捐躯者达400多人,因当时大陆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后期缅甸失陷,中国的陆路交通线只余昆明——大理——丽江——拉萨——尼泊尔——印度这一条。丽江成为重要中转站,丽江的商业、文化、教育由此盛极一时。
1949年7月1日,丽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死伤3200多人,经济损失达45亿元。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03年7月1日,丽江撤地改市,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成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历史演变原因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纳西族的历史演变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地理环境:纳西族生活在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等山脉和水系交错的地区。这里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为纳西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 多民族融合:纳西族历史上曾多次与其他民族融合,如藏族、白族、汉族等。这种融合使得纳西族文化丰富多样,也促进了纳西族的历史演变。
3. 宗教信仰:纳西族信仰多元,主要包括东巴教、藏传佛教和道教。这些宗教信仰对纳西族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 社会制度:纳西族历史上曾实行过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和民主改革等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制度变革对纳西族的历史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5. 文化交流:纳西族与周边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如与南诏、大理等古国的交流。这种交流使得纳西族文化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推动其历史演变。
6. 经济发展:纳西族历史上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为生,但随着经济发展,商贸、旅游业等产业逐渐崛起。这些产业的发展对纳西族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逐渐走向现代化。
综上所述,纳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纳西族的历史演变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地理环境:纳西族生活在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等山脉和水系交错的地区。这里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为纳西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多民族融合:纳西族历史上曾多次与其他民族融合,如藏族、白族、汉族等。这种融合使得纳西族文化丰富多样,也促进了纳西族的历史演变。
宗教信仰:纳西族信仰多元,主要包括东巴教、藏传佛教和道教。这些宗教信仰对纳西族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制度:纳西族历史上曾实行过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和民主改革等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制度变革对纳西族的历史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化交流:纳西族与周边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如与南诏、大理等古国的交流。这种交流使得纳西族文化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推动其历史演变。
经济发展:纳西族历史上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为生,但随着经济发展,商贸、旅游业等产业逐渐崛起。这些产业的发展对纳西族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逐渐走向现代化。
综上所述,纳西族的历史演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纳西族的国家
纳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在历史上,纳西族没有建立过国家。
纳西族和藏族有关联吗
纳西族和藏族在人种和文化上没有直接关联,但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相似,受到了彼此的影响。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的丽江、大理等地,而藏族则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四川、青海、云南等地区,与纳西族的分布范围相邻。因为两个民族分居在靠近山区的地方,所以彼此在历史、文化、生产方式等方面产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
纳西族与藏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语言、宗教、服饰、建筑、艺术等方面。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纳西族的信仰系统和建筑艺术方面受到了藏族的影响。例如,纳西族信仰藏传佛教,同时在庙宇建筑上也融入了一些藏式建筑风格。另外,在服饰和日常生活方面,两个族群的差异也逐渐缩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