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习俗 客家人风俗

江湖网 1.2K 0

客家人的风俗有:


1、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服饰上图案朴实精美而又寓意深刻,这也是南迁客家人与原住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在客家地区客家女孩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凉帽,而客家蓝衫则有别于客家女服饰,为男士服饰。


2、客家饮食。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代表。客家人的饮和食,与其他民系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由于该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其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口感偏重肥、咸、熟。


3、民间节俗。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故其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中元节、中秋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河源客家八大民俗

河源主要的客家人居多,所以一般都是客家风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客家文化具体有哪些

1、赠月饼

客家人热情好客,中秋佳节亲朋间用互赠月饼来传递祝福。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

据客家民间相传,元末朱元漳起义,在月饼内夹纸条传递统一一号令,在中秋之夜举事。史载,客家人先祖参与反元起义者甚众。此传说为客家的中秋节吃月饼赋予了特殊意义。

2、敬月光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3、唱山歌

月下对歌是被誉为“山歌之乡”的客都梅州一项长盛不衰的中秋活动。很多地方过中秋的时候都有唱山歌、斗山歌的活动。像在梅县、松口这些地方都非常盛行唱山歌,到了八月半就显得特别热闹。

“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对月当歌,赏月谈心,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4、捧菜篮姊

客家传统的中秋节除以上的活动外,还有一习俗:叫“捧菜篮姊”又叫“捧月华姊”(捧即抬也),这一习俗在客家农村长盛不衰。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在皓月当空,一家人喜气洋洋,摆上月饼、果品之类焚香祈祷、化财帛(这一过程叫中秋赏月接月华姊)之后,一家人团坐分吃月饼、饮茶,共享无伦之乐。

接着有一个活动(习俗)“捧菜篮姊”就开场了。他们大多通过其祈求问卜,展望未来的收成好坏,小孩、少年、青年则大多问某人今年几岁?读书如何?前途如何?婚姻如何?接下来就是嬉闹之事。据说“菜篮姊”有求必应,男女老少亦乐此不疲。

5、吃柚子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6、打糍粑

喜欢糍粑的客家人在重大节日都要打糍粑,中秋节也不例外。勤劳善良的客家妇女一直是家庭生产中的主要力量,把糍粑打得松软可口,惹得小孩子都直流口水。

秋收基本结束,新谷进了仓,为了庆贺庄稼丰收,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佳节,人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秋打糍粑的风俗,一敬神灵、二祭祖宗,同时也增进乡邻之间的感情。


7、烧瓦塔

用砖头和废弃的瓦片搭建的宝塔,放入稻草和干柴。火势越旺家族越兴盛,常常需要发动全村的青年儿童一起完成收集工作。同时,还要舞狮舞龙助兴。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初建时,汉人不满元人对他们的血腥统治,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起事。这些反抗虽被镇压了下去,民间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而在今天,“烧瓦塔”代表了客家人民希望借助佛家力量,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的美好愿望。

8、放孔明灯

粤东一带的客家人很多年轻男子外出闯荡,尤其是南洋一带。每年的中秋节,家里人思念远方的亲人,放飞孔明灯,千万的思念汇集在祝福的灯光中。

据相关资料记载,“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客家人婚嫁习俗有哪些

客家人是订婚请得很盛大,且女方主办;请完订婚就不再请归宁。


至於婚娶的方式仍以聘娶为主。所谓聘娶婚者,男子以聘的程序而娶,女子因聘的方式而嫁。而聘的主要条件有三:(一)须有媒妁之言(二)须有父母之命(三)须有聘约。客家人称妻为「娘」,也有人写做「辅娘」。从男方的角度称结婚为「讨娘」,也有人称作「讨新娘」;从女方的角度则称为「行嫁」。相对於童养媳的「细心舅」,风风光光明媒正娶的则称为「大行嫁」,是指按照传统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的六礼程序的结婚方式;如果从父母的角度,则称儿子的结婚为「讨心舅」。因此,论客家婚礼的渊源,可以说都是以《礼记》<昏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所谓六礼为依归。 客家人很重视这种传统的婚礼仪节,几乎家家户户都抄有注明这些仪节的小册子称之谓《家礼便书》、《家礼便册》或《家礼便览》。客家台湾人的婚姻本来较保守,以前都沿古制的六礼,但随著社会的变迁,其他文化的影响,慢慢地也在变更。

订婚(过定)-->合婚-->论婚-->议婚-->大年庚-->择日-->茶礼-->定婚请帖-->聘金-->收聘-->喜饼-->席礼-->祭祖 。

结婚:嫁女-->请祖准备-->嫁女请祖-->安祖-->祭祖-->辞祖-->嫁女中堂-->哭嫁-->行嫁车队-->行嫁顺序-->用点心-->堂号 。

结婚:

1、-->请期-->覆课-->诹吉-->协商-->上笄-->新房-->安床-->封镜-->完聘-->有馀-->开容-->且郎-->拖青-->肚痛肉-->喜花-->胸花-->姐妹桌-->分饭-->大礼-->乐婚-->合卺-->合和-->合髻-->合独-->合婚-->合欢梁-->合姓-->结悦-->结缡。


2、结婚十二礼、六礼

请祖准备-->娶媳请祖-->安祖--祭祖-->谢祖-->中堂-->踼轿-->拜轿-->下轿-->引仪-->亲香盤-->过火-->破煞-->送嫁舅-->大归-->凤霞-->却扇-->闹洞房-->进房-->上厅-->

开掌和-->茶礼-->私已-->三朝-->结婚典礼-->婚宴中的介绍-->敬酒-->喜幛-->结婚喜宴-->见面礼-->成妇礼-->请帖-->谢天-->柬帖-->日课-->探-->案兄弟-->八仙彩

-->.............


客家婚礼

婚礼过程中的礼仪从偷看、合婚、过定、圆聘、迎娶、谢媒、回门....都有一定的步骤,不能轻易跳过回避。以「过定」来说,男方要准备的东西不少,除了依女方要求的聘金之外,还要有金器(如金戒指、耳环、金项鍊、金手镯)、备办寿金、礼炮、糖果、米糕、冬瓜、茶烛之蔬盒,依女方要求的礼饼,与六个红仪。

闽南人的婚礼中常看到的「带路鸡」、「泼面盆水」、「挂尾蔗」等习俗,其实是从客家婚礼中的「三宝」演变而来。


带路鸡

由一只公鸡和母鸡所组成,结婚当天由女傧相用花蓝子提著随新娘礼车到男方,也叫「祖婆鸡」。「带路鸡」一定要大要壮,最好一带进新娘洞房中,放在床下当日就会下蛋更好。带路鸡由女方母亲亲自准备,用一条长有九(久)尺的红色带子绑住鸡脚,带子两端各系一只鸡的双脚放在花篮中。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後和女婿和好相处,不但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且还要像鸡只一样,要百子千孙,子孙满堂,俗称「好命」。其九尺长之红带子,则因「九」与「久」谐音,所以有长久之意,希望女儿、女婿能「长相廝守」。


泼面盆水

婚礼当天,新郎前来女方接新娘时,当新娘、新郎一登上车,车子要开回夫家时,新娘的母亲或家族中的长者,手持一盆水(少许),往新娘车上一泼,车子开动,紧接著新娘便把手中的扇子由车窗中抛下,这项习俗,不外乎是在提示新娘,「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要好好地对待夫婿,永相廝守,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言离婚之意。


挂尾蔗

女儿出嫁时,由母亲赠予挂尾蔗。过去是用南江蔗(一种专供挂尾蔗用的大型甘蔗,高及二、三丈),现则多用红甘蔗来代替。「挂尾蔗」顾名思义,保留了蔗尾的甘蔗,多从田中连根拔起而保留著青蔗叶,一共两株,也是用九尺长的红色带子绑在甘蔗的两端,头与尾部由新娘和新郎带回夫家,它代表的意义是「有头有尾」,时时警惕著夫妇要「万事忍耐」、「和好相处」,才能「有头有尾,白首相偕」,同时耍像甘蔗一样「青春永驻」「生机勃勃」,其梆蔗用的「九尺」红带子所代表的意义与绑「带路鸡」的红带子一样,也有「长久」的意思。


完聘:

男方在迎娶新娘的当日、前一日或数日,备礼品由介绍人陪同送至女方家供祭祖,此一程序叫做完聘。

完聘时所需准备的物品有:有哺仪(为感谢新娘子父母对新娘的养育之恩)、轿仪(是请新娘上轿车之礼仪)及礼品等。客家习俗亦有备「燃仪」、「书仪」、「祀仪」、「袂仪」、

「阿婆菜」、「厨仪」六礼。目前因时代趋势改变许所的礼仪都以红包代替之,也有礼品都折合现金的情形。如必须准备礼品时大致所需准备的东西如下:

1、「金、香、烛、炮」四样各两份及「莲招芋、五谷子、生铁、炭」包成一包。

2、猪、羊、鸡、鸭、面线、皮蛋、鱿鱼、罐头、酒、礼饼、喜糖、冬瓜糖与戒指、饼(槟榔与冰糖)等选偶数项。

3、桃竹苗客家人另送「阿婆菜」(鸡一只、猪肉一块、鱿鱼一条)给女方的内外祖母每人一付。海路籍客家人则另送「酒壶鸡」(鸡一只、酒一瓶)给女方的舅父辈或外婆家的长辈亲戚每人一份。

收到「酒壶鸡」的女方亲戚,要回赠红包给新娘,并将盛酒的原瓶,换入淘米的米汁,表示「不空瓶」退回,并且另备一份给女方祭祖。婚礼时参加之人员除介绍人外,还有司机与抬礼品之工人(礼品数量不多时就不需要)数人。婚礼礼成之後男女双方家人都要致送他们红包以感谢他们的帮忙。而婚礼时所使用车辆之多寡,则视礼品与陪嫁人数的多寡而定。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