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有一种植物熟了,梅子。
南方的梅子每年五、六月成熟。
提到梅子,相信大家马上想到了,《三国演义》里“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正史里没有。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写道: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盘置青梅,一樽煮酒……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青梅煮酒,成就了一段佳话。
曹操论了英雄的同时,也增强体质,梅子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营养保健功能,对于人到中年的曹操和刘备而言,吃点梅子挺好。
不得不说,曹操对养生也还是有一套的。
芒种汉字演变
回答如下:芒种这个节气的汉字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礼》中,当时称为“芒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也不断变化。下面是芒种汉字演变的历史梳理:
1. 芒月:《周礼》中的称呼,用“月”字表示时节,用“芒”字表示此时草木茂盛,麦田长势喜人。
2. 芒候:汉代开始出现“候”字,表示时令的阶段,这时芒候就成为了芒月的第九个候。
3. 芒種:唐代开始形成现代汉字,把“候”字改为“种”字,表示作物种植的时节。芒种也就成为了芒月的第九个种。
4. 芒种:由于书写的便利性和通用性,现代汉字将“芒種”简化为“芒种”,成为了节气名称的正式汉字。
总的来说,芒种汉字演变的历史可以反映出中国农业文明与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年有几个芒种
一年有一个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芒种最早出现于什么朝代
芒种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一词,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原文有: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即有泽草生长的地方,可种芒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