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人:刘桂荣,姚月芝,刘桂松,李新花,杨圣军,祝风晨,杜玉珍,宋其美,吴兰香,林洁。
十大名段:山东梆子老羊山,穆桂英下山,斩黄袍,英雄会,墙头记,穆桂英征东,山东汉子,樊梨花征西,薛刚反唐,穆桂英挂帅等剧目中的名段深受戏迷朋友的欢迎和喜爱。
山东梆子主要流行于山东鲁西南地区和鲁中地区,包括菏泽,济宁,泰安大部分县市乡镇,及临沂,聊城大部分乡村,属于这些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山东梆子什么意思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泰安山东梆子剧团前身
现在的山东梆子剧团有很多都解散了,但是泰安市梆子剧团至今存在并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泰安市梆子剧团的前身是东平县老前锋剧团,曾宪锡就是东平老前锋剧团的创立者之一。
1980年,泰安市梆子剧团聘请曾宪锡为编导,他在任导演期间,创下了几十天不改戏的记录,并且挖掘即将失传的老剧目,会了很多戏,也成就了自己的曾派艺术,被人们称为“戏疙瘩”。
山东梆子的敲法
梆子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柱形木棒,以圆柱形的敲击长方形的木棒发音,音色清脆、坚实,无固定音高。
南梆子以左手执梆,右手执一竹签或木槌敲击。
坠梆演奏时常绑于桌腿上,用脚控制木槌击梆发音。演奏者常由操坠琴者兼任。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