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西双版纳,这里我只谈西双版纳的傣族,有些也是我从当地傣族那儿听来的,他们也都是口口相传,没有被证实过。
西双版纳傣族男的姓岩(ái)女的姓玉和依,名字的字数差不多也是2到3个字,如:男的:岩光、岩光扁,女的:依旺、依旺香、玉香、玉香旺等等。然后经常可以在傣族朋友的名字里见到“腊”“囡”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你有个傣族朋友叫岩什么腊,那么代表着他是他们家里最小的那个,他一定有哥哥姐姐,因为“腊”这个字代表排行最小的意思,例如:岩光腊、岩罕腊等等。在比如你有个傣族朋友叫玉什么囡,那么代表她长的一定很小巧,因为“囡”这个字代表意思是小巧,例如:玉香囡、玉叫囡等等。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傣族男的姓“岩”,要念ái,这个字又不是多音字,正确读音应该是yán啊,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后来听一个大哥说,早期西双版纳刚解放的时候,要上户口,各村各寨的傣族同胞就排队等着工作人员来问信息,早期的傣族并没有什么文化,只会说傣话和当地方言,工作人员就问一个傣族男性:“你叫什么名字?”,他就回答说:“我么叫ái罕乐了嘛!”工作人员听罢就点点头,哦好的!便在户口册上写下岩罕乐,因为 当地方言叫岩石是叫ái石,上户口的工作人员以为他说的是岩石的岩!其实傣族男的应该姓艾。
傣族女的一开始也只是姓玉,也是由于方言的问题,玉和依就搞混了,所以傣族女的又姓玉又姓依。
说了很多我听来的故事,真实性有待考证,傣族的历史其实很有意思,和村寨的老人聊天,会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我非常尊重傣族文化,他们有漫长的历史和传统,这些需要我们慢慢探索慢慢研究。
傣族同胞如果有其他意见可以在评论区来讨论哈!
傣族的祖先是哪里人
傣族的祖先是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
哀牢人是云贵高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哀牢人活动的怒江、澜沧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其中的“蒲缥人”遗址,经鉴定至少有8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王国。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在这之前,汉朝只能通过滇国居民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百越”诸民族相似,被汉朝草率地归为“百越”一类的民族,把哀牢人称作“滇越”,把达光(哀牢)王国称作“乘象国”。
扩展资料: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傣族摘叶资料
1、鲜叶采摘
傣族人采摘严格以一芽两叶为主,因为此时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为普洱茶成品的后期陈化打好基础,这样的普洱茶就会“越陈越香”!
2、“萎凋”和“摊晾”
很多人认为“萎凋”和“摊晾”是没有区别的,但对于传统手工制茶来说,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说法。
“摊晾”保留了茶叶中原生内含物质、为后期存放创造了转化的条件。
“萎凋”做出来的茶叶香气很高,叶底暗红,所以对于香气高的普洱茶来说,萎凋更有利于“提香”。
3、杀青
杀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普洱茶的品质。芸妃茶庄坚持采用碳火、铁锅、手工炒制来杀青,手工杀青要求制茶师有丰富的制茶经验,能够很好的掌握火候,翻炒频率也必须均匀有序。
4、揉捻
手工 揉捻,即用手使茶菁成条,同时破坏茶鲜叶细胞组织,使茶叶内含物质附着于茶菁表面的过程。
5、日晒干燥
日晒干燥是纯手工普洱茶独特风味形成的关键。
晾晒时天气一定要晴朗,温度保持在30℃ 至40℃,不同采摘季节、不同山寨、不同等级甚至同一个茶山不同的茶树,它们的日晒时间都是有所区别的,这些都要根据经验来决定。
6、称重、压饼
普洱茶称取一定的重量,从散茶(毛料)到茶饼(紧压茶)的过程,芸妃茶庄传统制茶工艺采用手工石磨压制,使普洱茶香气、韵味更好,更利于后期转化。
7、晾干
将成型茶叶至于阴凉通风处,待茶叶干燥后即可成型。传统工艺制作的普洱茶一般含水量在13%以下,便于后期陈华及存放。
8、毛竹外壳包装
普洱茶包装采用纯天然植物的毛竹成熟后外壳脱落的外壳,手工包装,透气性强,防潮防晒防湿,?有利于长时间存放。
傣族人始终坚持纯手工的传统制茶方法,只有手工制出的茶口感更好,更能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手工炒出的茶,除了香气高,更有故事在里面。
还有匠心好茶精品赏析,以原生态的古树原料,配以统称精湛的制作工艺,造就了好普洱优质的口感。
傣族史书推荐
史诗
《巴塔麻嘎捧尚罗》
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
《泐史》
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