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普通话读音为chāi、cā,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拆”的基本含义为把合在一起的弄开,如拆洗;引申含义为分散,毁掉,如拆散。
在日常使用中,“拆”也读作cā,常做动词,表示排泄。
释义:把合在一起的弄开;方言;分散,毁掉;排泄。
字源演变:“拆”,会意字。从(手)其古文字,形体像手,表示用手把东西拆开;从斥,斥有使离开分散义。本义是拆开。
什么是百家姓拆字
百家姓拆字,在百家姓中读“chai”的字只有两个是,一个时”差“,另一个是”柴字,没有任何资料见过第三个字。
拆字,把汉字拆开详解
对,法的古体字右半边不是“去”而是“廌”,古代传说中能辩是非曲直的异兽,你如果度拆字感兴趣,想知道造字的原理,可以阅读一下《说文解字》,它可是古代的“现代汉语字典”,非常权威,在《说文解字》中,“法”的古体字是“灋”,解释是“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刑法的意思。法律公正的就像水一样,从水(古代的惯用词),异兽碰到歪曲的事物就会把它清楚,从去,是一个会意字(古代惯用词)”拆字的历史由来
拆字,亦称“测字”,隋代名“破字”,宋代叫“相字”,旧时的一种迷信。汉字属象形文字,一个字往往可以拆成几个字,古人常常用这种拆字法,来判断人事因果,预言吉凶祸福。据考证,拆字这种迷信源于汉代。《后汉书·蔡茂传》载:“(茂)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薄郭贺,郭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失禾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后来,有以拆字为业者,称“测字先生”。其方法是先让析疑者随手写一字,测字者根据该字组成或间架结构来发挥答疑。如清人赵翼《陔馀丛考》载:少时,见一测字者踉跄而来,问其父之病,随手拈得“一”字。术者曰:“一者生字之尽,死字之初也,汝父殆不起矣。”又问:“汝父生年云何?”其子曰:“丁丑生,属牛。”术者曰:“然则而父不死,牛加一画则生字矣。”清代周工亮《字触》载:杨王沂中,闲居微行,遇一测字者,王以所执柱杖就地一画,相者惊拜曰:“‘土’上一画,乃‘王’字也。当封王无疑。”测字者利用测字时的环境,把“土”借用过来,与“一”组成“王”字,预示所测人将要封王。另外,拆字还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一首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乃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不已。”每一句中都含有拆字,构思奇特新颖。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他想,“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对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只见他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请各位指教,我的下联对出来了。”他见客人纳闷,补充说,刚才对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赞不绝口。“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此联巧妙运用拆字,又富于生活情趣。另一副拆字联也很有意思:“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后汉书》载:“献帝初,童谣云:‘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条隐语,暗示董卓专权事。《三国演义》对此有精彩的描写。据《中国谜语大辞典》载,用拆字法制谜就有“曹娥”、“鼎足”、“碎锦”、“金钟”等十六格。拆字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情趣盎然,魅力无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