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胜,字子贱,西汉济南(今山东邹平)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秦汉之际的经学大师,专治《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藏《尚书》于壁中,使这部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得以保全而流传至今。相传为伏胜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南部的济南)。
孝文无意修王制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要当君王的想法
出处:
咏史上·伏生
陈普 〔宋代〕
嬴蹶刘兴齿舌存,百篇大义尽堪闻。
孝文无意修王制,古典重遭伏胜焚。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尚书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
伏生是秦汉经学大师,今文《尚书》的传播者。他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秦赢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此后,在秦末汉初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
秦亡汉兴,时势安定后,伏胜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蚀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他把仅存的《尚书》抄录整理,广招弟子,进行传授。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汉文帝时,刘恒想找能治《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此书。后来听说伏胜能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困难,无法应召。文帝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掌故晁错到济南伏生家中学习《尚书》。
伏胜这时因年事已高,言语喃喃,晁错很难听明白,伏胜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由于方言的缘故,传授过程异常艰难。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
伏胜传授的文本,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尚书》。
大禹治水和伏胜谁年轻
大禹是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公元前2071年,尧七十五年,在黄河流域治水,大约19岁。
伏胜,字子贱,西汉济南(今山东邹平)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
伏胜年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