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十大传说简短答案如下:1. 山神具兰:传说中的山神,被视为山的守护神。
2. 晋文公祭侯:晋国公爵为了纪念忠臣,亲自祭祀侯灵。
3. 曹操扫墓:曹操亲自扫墓,体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忠臣的敬重。
4. 李白踏剑:李白趁着清明时节,在河边踏剑挥毫,表达了对逝去的英雄的怀念。
5. 凿壁偷光:荆轲为了刺杀秦王,瞒天过海,冒着生命危险凿壁偷光。
6. 郑国渠:郑国渠的建设者益溢舍生忘死,为了修筑渠道,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7. 柳毅传柬:柳毅为了传递情书,不惜冒险在河边过河。
8. 贵平之争:贵族和平民争夺权利的斗争,表达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9. 马跃檀溪:王羲之用尽全力跳过檀溪,展示了他对书法的追求和热爱。
10. 关羽祭坛:关羽为了表示对兄弟的思念,亲自祭拜兄长的祭坛。
清明节的神话传说
两个神话传说:
1、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
2、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墓节,历代有祭祖扫墓的习俗。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已节合为一体,三者融汇成为我国精华的清明节。
传说清明节源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割股奉君”。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立起来。随他一道外出的大臣们找了半天都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一个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将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公子喝下,使之恢复了精神。
而后19年,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文公即位后,重重地奖赏了当初伴随他一道流亡的功臣,唯独忘记了救活他的介子推。介子推打点好行装,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着随行官员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要找到介子推谈何容易。于是一位随臣献计说:“绵山太大,而且树木茂密,只得从三面放火,留下一面,他一定会从未烧的一方跑出来。”大火烧遍了整个绵山,都没有见到介子推的身影。待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大火烧死了。晋文公看到如此惨景,恸声大哭。
装殓时,才从树洞中发现一纸血书,上面写道:“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特意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在这天忌烟火,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又决定赐老柳树为“清明树”,并告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祭祖的由来和传说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所以自唐代以来,两个节日逐渐融汇成一个节日,民间甚至还有“寒食清明”的说法。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给儿子争夺王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最后走投无路而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就带着他的几个随从流亡他国,受尽屈辱。
追随他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叫介子推,对他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给重耳吃。多年以后,重耳东山再起,又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开始论功行赏,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晋文公才猛然想起往事,心中感觉非常愧疚,就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接受封赏。但是派人请了几次,介子推就是不肯来,晋文公只要亲自登门去拜访介子推。
但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早已经背着母亲躲进深山了。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从深山里出来,就听从手下的建议,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当作出口,好让介子推自己出来。但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出来,等晋文公带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颗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活活烧死了。在安葬他们母子遗体的时候,发现柳树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书藏入袖中,然后就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着群臣,徒步登山,来到介子推母子的坟前,发现那棵大柳树死而复活,于是就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也时刻没有忘记介子推的血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最终是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
在我们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祈福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史记.礼书》中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祈福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文化习俗。
《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父母给了我们身体,是祖先给予我们生命的传承,祭祀祖先,就是为了发扬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这不仅是一种怀念先祖的形式,更是感恩先祖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论语》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果大家都能够饮水思源,不忘先祖,常常感念先祖的恩德,民风就会越来越淳朴厚道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