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江湖网 1.2K 0

农历每月第一个逢五的日子叫初五,初有“始”“端”之意,故称“端五节”;五月初五逢两个五字,故称“重五节”;古人以干支纪月,五月称为午月,“五”与“午”为通假字,因此五月初五称为“午月端午”,又称为“重午”;农历五月初,阳气始盛,故又称“端阳节”。

有的地方(北回归线一带)还称为“天中节”(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夏至这天,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有的地方叫“女儿节”(这天少女佩灵符,簪榴花,已嫁之女也各归宁,故称)。

明国初年,政府曾行文把端午节改为“夏节”;抗日战争期间,诗界为祭祀屈原而改端午节为“诗人节”;还有称端午节为“五月节”“粽子节”“菖节”“蒲节”“浴兰节”“龙舟节”“午日节”、“地腊节”“龙日”“午日”。

过端午节的习俗,相传是从西周开始的,当时人们在五月初五把采来的艾叶悬在门上,以禳毒气,把菖蒲剑挂在门上,并喝雄黄酒,以避恶邪。

后来过端午节是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相信屈原不会死,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就摇着龙舟到处去寻觅诗人。也有把粽子、鸡蛋投入江中,以表示对屈原的怀念和避免屈原葬身鱼腹。另外在河南洛阳一带是纪念曹娥,江浙一带是祭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习俗

插艾蒿、悬菖蒲:艾蒿又称艾、家艾,它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奇特的芳香可驱虫招福;菖蒲的叶又直又长,形似双刃宝剑,可斩妖除邪,悬挂在门上有保护家宅安宁之意。

五色线:五色线又称续命线、续命缕、延年线、长寿线,端午节的早晨系在小孩的手腕及脚脖上,寓意可避灾除病、保佑平安、长命百岁。戴到节后有大雨时,解掉放入流水中。

荷包:荷包又称香包、香囊、香袋,用五色新的碎布缝制成三角形,内装可以驱虫的香草,挂在小孩的胸前。

雄黄酒:用粉状的雄黄调配于酒中,端午早晨,擦涂在小孩的鼻孔、耳孔处,一是借雄黄酒消毒,二是避免毒虫钻入。还有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除有消毒除虫的意义外,另一层意思是借虎镇邪(虎的额纹似王,虎又是兽中之王,故以王代虎)。

吃粽子: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



划龙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在端午节当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有关端午节的所有资料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的来历

纪念屈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身汨罗江,百姓怕鱼吃掉他的身体,把米团投入江中。

纪念伍子胥:春秋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

孝女曹娥:东汉女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曹娥在五月五日投江。

恶日禁忌:先秦时代的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

所以在五月五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夏至:端午节称为天中节。


拓展资料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一、春节

1、春节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包括贴门神 、贴春联 、接灶 、贴福祈福 、置天地桌 、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接财神、隔年饭等。

二、元宵节

1、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2、元宵节的习俗: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清明节

1、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为人们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2、清明节习俗: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

四、端午节

1、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习俗:悬菖蒲挂白艾、驱五毒、挂钟馗象、龙舟竞渡、香袋和兰草汤沐浴、粽子、饮雄黄酒。

五、七夕节

1、七夕节的由来:传闻天上的织女爱上了凡人牛郎,王母娘娘震怒,亲自下凡带了织女飞升上天。牛郎在老黄牛的帮助下追到了天上。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随手拔下头上的金簪,在身后重重的划下了一道,于是出现了一条巨大的星河,这就是银河。牛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在河对岸的织女流泪。

后来王母娘娘同意牛郎和织女在每一年的七月初七见一面。于是那一天我们看不见喜鹊,因为传闻喜鹊在那天都去天上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去了。

2、七夕节的风俗: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会捉了蜘蛛让它们结网,晚上摆了香案祈求织女能让自己手更巧。到了现在,七夕节演变成了中国情人节。

六、中秋节

1、中秋节的由来: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吃月饼、赏桂花、猜谜、饮桂花酒、食田螺、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玩花灯、舞火龙等。

七、重阳节

1、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2、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