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臣纲 君为臣纲出自哪里

江湖网 1.2K 0

出处为汉朝班固所写 《白虎通·三纲六纪》。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妻为夫纲”即三纲,“三纲”是韩非提出的,韩非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孔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孟子则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原文出自哪里

君为臣纲:君为主、臣为从;

父为子纲:父为主,子为从;

妻为夫纲:夫为主,妻为从。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这里的纲,就是纲领、纲纪的意思。

“三纲”是出自西汉大儒董仲舒而是有西汉大儒董仲舒发现古时所写。而后世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自《礼纬·含文嘉》。

三纲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要求,而是人们对于社会秩序规律的一种普遍认识,而不是一种主张。即臣喜欢效法君主的行为,子喜欢效法父的行为,妻喜欢效法夫的行为,于是总结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为臣之表率,父为子之表率,夫为妻之表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出于这种认识。作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

扩展资料:

关于三纲的涵义,朱熹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中,“父为子纲”是基础,而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这里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也只能柔声以谏,不能触怒父母,“按照“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原则,子女隐瞒父母的罪责和过失,是符合天理人情的。

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对父母行孝的延伸物就是弟对兄的“悌”,孝与悌是人子与兄弟的行为规范。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朱熹把孝悌作为维系“父为子纲”的核心和纽带。

纲鉴原文及译文

《纲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和历史文献,由孔子弟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曾参撰写。《纲鉴》共有三卷,每卷包括上、中、下三篇,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道德规范和哲学思想。


原文如下:


上卷(上):


时也,人之情也,人之情,人之意也。故先王以道术为用,其次有君子小人,其次有俗人俗士,其次有达官显贵,其次有贫穷贱困。故道之不行,上之不用,人之情不可推移,俗智不可胜御,达官显贵不可玩,贫穷贱困不可玩,玩其物,玩其友,不可玩其心。


中卷(中):


礼乐射御书数,人之情也,人之情,人之意也。故先王以礼乐射御书数之书为用,其次有君子小人,其次有达官显贵,其次有贫穷贱困。故礼乐射御书数之书,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可以为君子小人,可以为达官显贵,可以为贫穷贱困。故善者可以遗天下,恶者可以遗其身。


下卷(下):


夫道者,人之情也,人之情,人之意也。故先王以道为用,其次有君子小人,其次有达官显贵,其次有贫穷贱困。故道之不明,人之情不可用,人之情不可用,则道之不明。故先王以道为务,其次有君子小人,其次有达官显贵,其次有贫穷贱困。故道之不明,人之情不可用,则道之不明,而与之相反。


译文:


第一卷(上):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像人们的情感一样,人们的情感,人们的思想。所以古代的先王,用道德、技艺、礼乐、书法、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运用,其次有品德高尚的君子和小人,其次有一般的人和普通人,其次有达官显贵,其次有贫穷和低微的人。因此,道德和技艺的知识不能被强制改变,人们的思想也无法实现,人们的思想无法被实现,道德和技艺的知识也就无法实现。


第二卷(中):


礼、乐、射、御、书、数,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是人类思想的表现。所以古代的先王,用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知识来运用,其次有品德高尚的君子和小人,其次有一般的人和普通人,其次有达官显贵,其次有贫穷和低微的人。因此,礼、乐、射、御、书、数等的知识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坏事,可以用来君子和小人,也可以用来达官显贵,也可以用来贫穷和低微的人。因此,正确的道德和技艺,可以启发天下人的好事,也可以启发坏人坏事。


第三卷(下):


道德和技艺的知识,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现,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人类的想法。因此古代的先王,用道德和技艺的知识来运用,其次有品德高尚的君子和小人,其次有一般的人和普通人,其次有达官显贵,其次有贫穷和低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谁的思想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马融。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五伦 “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