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 於姓来源和现状

江湖网 1.2K 0

1、於(Yū)姓源出有二:

(1)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於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於氏。通常认为,於则是於姓的始祖。(2)出自有熊氏,以封地名为氏。黄帝的孙被封于商於(今河南省淅川)。其后以封地於为姓,遂为於氏

2、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被封于内乡,有一个於村,与商地近,就是史记上的楚、商於地,后代以於为氏,望族出于广陵、京兆。於氏始祖於则最初封于内乡,所在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而根据《世本》的记载,这个家族的子孙主要繁衍于广陵。望族居广陵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一带。於氏后人尊於则为於姓的得姓始祖

姓于的祖先是干什么的

于姓的祖先是邘叔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 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历史上于姓的重要人物有:汉朝宰相于定国;东汉末期道士于吉;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唐朝宰相于志宁;明朝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谦和于慎行;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民国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于右任;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话剧代表人物于是之等

于姓起源和历史

于姓的起源和历史,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来自西周国姓,姬氏一族。传说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周武王的二儿子邘叔受封于邘国(如今的河南境内),此后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后来春秋战国时期,邘国被郑国所灭,邘叔的后裔就从河南搬迁到山东,今天于姓仍然是山东省的大姓。


第二种:来自于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唐宪宗李纯当政时,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将复姓的“淳于”改为单姓的“于”。后来有一部分人将姓氏改回“淳于”,有一部分不改,依旧使用“于”姓,因此成为了于姓中的一支。


第三种:来自北魏前期,为逃避三国之乱在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属北魏时期鲜卑族。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姓氏汉化,又重新使用于姓。


第四种:来自当时统治者的赐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中明朝时,元人巴延达哩降明,被当时朝廷赐姓于,名忠;同时有因众多原因,土族、回族、高丽族等少数民族改姓于。

“于”这个姓氏的来历以及祖先是谁

我国的于姓,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一支则是传自晋时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代国。源自周文王的姬姓,是出现在大约3100年以前,当时,周武王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叔封在●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沁阳县西北的●城之地,后来,●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有的则去邑留于,以于为姓。汉族于氏的这段渊源,在《姓纂》和《通志》二书上都有记载。《姓纂》指出:“周武王第二子●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单为于氏”;《通志》则加以补充说:“后去邑但为于,亦有不去邑者。”如此看来,后世汉族的于姓和●姓,在血缘上根本就毫无差别,统统都是源自周武王的第二房儿子。左丘明在《左传》的僖二十四年上曾记载说:“●、晋、应、韩、武之穆也。”换言之,姓这几个姓氏的中国人,算起来统统都是同出一源的兄弟姐妹呢!晋朝时出现过另一支外来的于氏,是根据《路史》的记载,该书指出:“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氏陵徙代为万忸于氏,至魏教文后为于。”从这段记载看来,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既然如此,我国的于姓虽说有源自周武王和鲜卑的两支,但推来算去,姓氏的源流只有一个,大家根本统统都是黄帝的后裔。在我国历史上,于氏的崭露头角,是始于汉代的于公。于公是当时东海郯人,以善于决狱而成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 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明代的名臣于谦,相信必然是在历史上声名最为响亮的于姓杰出人物了,他从小就被有识之士视为“他日救时宰相也”及长果然在朝廷被上下所倚重,成为明室的社稷之臣。这位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 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伟人,历来被国人尊奉有若神明,一直到现在,杭州、河南、山西等地都对他奉祀不绝,可见得我们中国人在传统上对爱国民族英雄几乎至诚的敬重。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