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来历 植树节的意义和由来

江湖网 1.2K 0

我国的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大家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 其实,我国曾于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最初由林学家凌道扬等倡议设立 ,后来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把植树节设定在3月12日,也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的植树造林愿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正式定为中国植树节,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森林,增种树木,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家园,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成群的树林能对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造价千余万元、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树木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 夹竹桃、银杏、梧桐等也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城市内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后,大气含病菌量可减少约80%。城市中的森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城市的温度,减缓热岛效应。城市林带、绿植群还有降低噪音的作用。

由此可见,每一棵大树的生长都对人类社会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国外曾有学者对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过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本身的价值,总计创造的价值可以达到19万6千美元呢。

不仅是中国,为了保护林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如朝鲜每年4月6日为植树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为植树节;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巴西每年9月21日为植树节;意大利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为“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植树规定,比如日本有一项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种一棵树,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在非洲坦桑尼亚的许多地方,有添丁植树的风俗,即谁家生了孩子,便种上一棵树,表示希望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春发芽,夏成荫,秋落叶,冬沉睡 ,树木轮回不止,却生命不息。一棵幼苗,两瓢清水,三铲泥土,四分清风,五缕阳光,六两雨露,七钱星辉,八抹晨曦,九分呵护,十分爱心。 一树留春,万古常青;种下一棵树,就是种下一片风景。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将树木的绿色带给更多的人,种下一棵棵绿色的希望吧。

植树节的来历和关于植树节的古诗

植树节由来是: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其实这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植树节诗句是:

1、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唐 白居易《种柳三咏》

译句:一位头发白了的老人种着树,早出晚归,逐渐的种出了一片树林的雏形。

2、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唐 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

译句:挣了钱买些花草树木,在城东的坡上栽下。

3、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东晋 陶渊明《种树郭橐驼传》

译句:窗前的兰花散发着幽幽的香气,堂前的柳树长的茂茂密密。

植树节的来历秒懂百科

1981年夏,长江、黄河上游连降暴雨,河水猛涨,灾害之巨历史罕见。

大灾之后,各层面都在进行反思。受灾最严重的四川、陕西两省主要领导,以及多位科学家都表示,江河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是造成这次洪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林业部门也组织力量,调研分析森林遭破坏的原因。

要尽快把森林资源保护起来,把荒山秃岭绿化起来!可资金有限、人力有限,要让全国数不清的濯濯童山绿起来,难度很大!

邓小平同志为荒山绿化打开了新思路。他在同万里同志的谈话中提到:“是否可以规定每年每人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

1981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植树节的由来是什么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2.

节日起源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韦孝宽(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京兆杜陵(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