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激励,促进:策动。策勉。组词造句:决策。
7. 在领导层做决策时,应该尽量平衡各方利益和风险,以获得更优的结果。
8. 她在做出前进还是停下脚步的决策时,深刻认识到这些决策的重要性和成本。
策在文言文的意思
1、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2、策略;计谋。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
3、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4、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5、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治安策》——汉·贾谊
《教战守策》——宋·苏轼
6、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7、卜筮用的蓍草。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汉字:策
字义解释:
读音:cè
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马说》:“执策而临之。”
②<动>鞭打;鞭策。《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⑧<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⑨<名>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从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策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起为策,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策”。《后汉书.和帝纪》:“帝乃亲临策,选补郎吏。”
策出自哪里
策:鞭打,这里指鞭策,驱使。 整句意思: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出自唐代韩愈《马说》,原文选段: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驱使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