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的势力绝对是不可否认的,在《一人之下》这部动漫中的地位很高,我觉得他特别厉害,特别的伟大,他可以一个人拯救整个组织,让人们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张天师的武功堪称一绝,随便动动手指头就能把别人吓跑,给人以害怕的感觉。张天师为了张楚岚继承自己的职位,张天师就把曾经发生的事及张楚岚爷爷还活着这个事实以此来让张楚岚去接受这个职位。张天师这个人比较爱面子,因曾经的失误从而将这件事记为自己内心的事,不曾忘记自己的过去,并以此来激励自己更好的去学习本领。这很容易反映出来他内心的伟大,给人一种定成大事的感觉。张楚岚的倔强加上睿智的性格与张天师特别像,并且对他给予了厚望。这一点很容易让我们猜出来。当然这个事实也是大多数观众最想看到的。我也一样觉得张天师的存在给该部剧增添了生机,引发观众的无限遐想,从而也为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做铺垫。在一场战役中,敌人多数,张天师下定决心将敌人全军覆灭,囿于一生的同门挚友田老在罗天大醮一役栽倒在了全性代掌门龚庆的诡计之下,老天师这位两袖清风超凡脱俗的大神,竟然动起了破戒杀生的念头,决心将全性组织覆灭殆尽。其中墨两豪杰也在老天师的斩杀范围内,最后有人承担一切罪名,这件事情才得以结束。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活。张天师的本领的来源我们并不清楚,我们知道的是他善良的人品和对生活的无所畏惧,对事的负责人等。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存在给该部剧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张道陵是谁
张陵,字辅汉。沛同丰(今江苏丰县)人,传为 张良后裔。因是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为“张天师”。
年轻时喜爱阅读河图、洛书、谶纬、天文、地理一类图书。他曾经入太学学习,通达《五经》,义好“黄老之学”。永元十年(98),乘舟游江西鄱阳湖,然后登上云锦山。相传黄帝在云锦山上授予他“九鼎丹法”。从此,他开始修炼外丹黄白术,三年之后炼成了“龙虎大丹”,云锦山也因此显现出龙虎之形,依此改名为龙虎山。
汉明帝时,张道陵曾经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来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撰写《道书》21篇,创立了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并尊称太上老君,还以鹤鸣山为中心设立了二十四治,各治内部设立有名为“祭酒”的道官用来统治道教信徒。后来为了与二十八宿相配,便增加为二十八治,渐渐形成了正一道的基层组织结构。在道教治理方面,高举“廉耻”大旗,依此教导信徒。
南朝的道士都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他曾经被唐玄宗加封为“太师”,唐中和四年( 8811)僖宗加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年间(1068-1077)神宗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加封为“真君”,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道教天师张道陵的个人生平是什么
张道陵是张良的八世孙。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生于临安于潜镇南的生仙山(一说为西天目山)。据说生仙山上有一座道观,称为生仙宫,又名集真宫、天师宫,为张道陵故宅。据传,张道陵生得高大魁梧,身高九尺二寸,庞首广额,朱顶绿睛,高鼻方脸,英气逼人。
不仅相异,且是聪明绝顶。到了7岁,就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精通《道德经》以及河图洛书等。后来被地方推荐,在明帝永平年间,做了江州县令。但他虽然身在官场,却一心钻研修炼的奥秘。不久,便辞官隐居于天目山。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张道陵到了洛阳的北邙山炼丹。
后来,他又到了鄱阳湖,上龙虎山,修炼成了九天神丹,并长期居住于龙虎山,因而龙虎山就成了道教圣地。在这里他创建了正一道,即天师道。天师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为教主,道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手段,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
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中国道教创始人’他是道教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用3年时间炼成九天神丹后,已60余岁,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还童”,像30岁左右的人。接着又在龙虎山东北边的西仙源壁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师草堂,广传弟子,为人治病。
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讲课时间长达3年,这里有他留下的“炼丹池”“濯鼎池”“习升台”“天师草堂”等遗址,壁鲁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几俱存。葛洪在《神仙传》中说:“陵初人龙虎山,合丹斗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可见他那时的道学“中国道教发源地”碑功底已经相当娜了。
爾90年代立于鹤鸣山。张道陵第二次携弟子经嵩山人巴蜀已过90高龄。为什么耄耋之年的他还要入蜀,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要继续用符、丹为人治病,佐国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足迹遍及巴蜀、陕西等地。
除游历治病救人外,他还精思炼志,著作道书24篇。他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规定凡入道者须出信米五斗(汉时一斗等于现在二升,五斗即等于现在一斗),“付天仓”以备饥荒和作“义舍”之用,因此,他创立的道教又叫“五斗米教”。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张道陵123岁,是年九月九日,将诸秘录、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长子衡,乃与夫人雍氏登云台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师正一道”创立以后,时人尊张道陵为人天之师,又称天师道。宋元以后,三山符录统归龙虎山,遂统称为正一道,以区别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
元始天尊就是张天师吗
不是。
元始天尊,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元始天王,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历代神仙通鉴》称其为“主持天界之祖”。是虚拟的神仙。
张道陵(34—156),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入鹄鸣山(一作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谓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创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自号“天师”(一说系道徒对他的尊称),亦称“天师道”。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教人思过,从者户至数万。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领其户。“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后裔继承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