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2019初伏:7月12日-7月21日,共10天
2018初伏:7月17日-7月26日,共10天
2017初伏:7月12日-7月21日,共10天
2016初伏:7月17日-7月26日,共10天
2015初伏:7月13日-7月22日,共10天
2014初伏:7月18日-7月27日,共10天
2013初伏:7月13日-7月22日,共10天
2012初伏:7月18日-7月27日,共10天
2011初伏:7月14日-7月23日,共10天
2010初伏:7月19日-7月28日,共10天
2009初伏:7月14日-7月23日,共10天
2008初伏:7月19日-7月28日,共10天
2007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2006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2005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2004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2003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2002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2001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2000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2016年入伏为何有闰中伏
2016年入伏为何有闰中伏?何时入伏和出伏是根据农历的节气和记日时间来定的,一般每年的伏天为30天,分为上、中、下各10天,但也时常会有4个伏天的例外。\r 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三伏”大约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注):所谓“庚日”是指中国的“干支”记日法中带庚的日子,中国古代以十日为一旬,并分别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每个伏天都是多少天
伏天一般有30或40天。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如果中伏为20天,则该年的末伏为10天,但如果中伏为10天,则该年的末伏为20天。
根据上述规则,伏天可以是30天或40天。例如,2022年的三伏天从2022年7月16日开始,至2022年8月24日结束,总计40天。
三伏每伏多少天
阳历2016年6月21日是夏至,但是数伏并不在夏至开始,而是从2016年7月17日开始数伏,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2016入伏时间一览具体时间是: 初伏:7.17-7.26,10天; 中伏:7.27-8.15,20天; 末伏:8.16-8.25,10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