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由来是什么?

江湖网 1.2K 0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它的由来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根据《左传》记载,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忠于国家、爱民如子,并且以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然而,在某个阴谋中被陷害后,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屈原的纪念和怀念之情,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年度性质的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观景、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方式来纪念和怀念屈原。

1、茱萸与毒虫

在重阳节当天,人们常常会佩戴茱萸花束或者将其插在衣帽上。茱萸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和艳丽颜色的植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辟邪驱瘟、避灾祛病等象征意义。

相传,在楚国时期,秋天正是毒虫猖獗的季节,人们发现茱萸可以驱赶毒虫,并且能够祛除秋天的寒气。因此,人们将茱萸视为重阳节不可或缺的物品。

2、登高远离瘟疫

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之时,是一个适合登高游玩的好时机。古人认为,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可以避免邪气侵袭,增加身体健康和长寿。

此外,在古代中国,秋季常常伴随着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因此,人们也把重阳节看作是一个远离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日子。

3、菊花与长寿

在重阳节期间,菊花也成了不可或缺的象征物之一。菊花以其坚韧不拔、傲立风霜而闻名于世,并被视为长寿和坚强意志力的象征。

据说屈原投江后,在水中漂泊了三天三夜才被找到,并且在他的身边漂浮着许多菊花。因此,人们将菊花与屈原联系在一起,并且认为重阳节赏菊可以祈求长寿和坚强。

4、家庭团聚与敬老

重阳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这一天,子女们会回到父母身边,陪伴他们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月初九也被视为敬老之日。人们会尽孝心、尊敬长辈,并且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源于对于楚国大臣屈原的纪念和怀念。茱萸、登高、赏菊以及家庭团聚都成了这个节日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驱邪避瘟还是祈求长寿健康,重阳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的期盼与祝愿。

参考资料:

1. 《左传》

2. 《史记》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