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会为蒙古族习俗,一般在每年四、五月间选择吉日举行。蒙语“敖包”意即石堆,通常在行人经 过较多的大路旁,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祈祷、祭祀的场所,祭敖包是蒙 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祈福活动。
人 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病时旧物,表明是神压服了病魔。
有的敖包兼有 路标或界标的作用。 路过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 包走三圈,并在 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
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 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
中华少年学生版歌词
中华少年
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从碧波环绕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雏鹰
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
莽莽昆仑使我学会立地顶天
教我纯洁的 是北国的雪花
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龙的故土 名族的摇篮 锦绣山川 我们的家园
在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 感受水浒 三国的英雄豪气
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枫桥的钟声 大漠的孤烟
到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 女娲大禹的故事萦绕耳畔
在爷爷的臂弯下蹒跚学步
东子 雷锋的脚印 引我向前
炎黄子孙 中华儿女 黑眼睛 黄皮肤 不改的容颜
五月端阳 心随龙舟 把诗魂追赶
八月中秋 借皎皎圆月 遥寄思念
敖包会上 射箭摔跤 尽显小牧民的强悍
手捧哈达 欢歌劲舞 献给朋友美好的祝愿
东方之内 滋养着龙的传人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
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要做旗舰去乘风破浪
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
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听 芦笙何唢呐一起吹响
看 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
五十六朵花竞相开放 装点祖国万里的花园
让先辈的英灵自豪的惊叹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
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敖包和玛尼堆的区别
你好,敖包和玛尼堆都是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信仰的重要场所,它们在形式和用途上存在一些区别。
敖包是蒙古族信仰中的一种祭祀场所,是一种由土堆或石堆建成的圆形或锥形高地。敖包通常位于山岗或河滩上,由于地势高,被认为是神灵聚集的地方,人们会在敖包上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福祉。敖包是一种民间信仰的象征,代表着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玛尼堆是藏族信仰中的一种特殊建筑,是由石块堆叠而成的圆锥形或方形堆状物。玛尼堆通常位于山间、河滩或路旁,是藏传佛教徒进行朝拜和祈福的场所。人们会围绕玛尼堆转经,或者在堆上投掷经幡,以祈求佛祖的加持和保佑。玛尼堆也是藏族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对佛教的信仰和敬畏。
总的来说,敖包和玛尼堆都是民族信仰的场所,但敖包更多地与蒙古族的祭祀信仰相关,而玛尼堆则更多地与藏族的佛教信仰相关。
敖包相会的敖包是什么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头堆。“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
敖包本源于萨满教,玛尼堆源于苯教,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和苯教在斗争中结合,形成当地特色佛教叫做藏传佛教,玛尼堆就是一个例子。藏传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传之后,敖包崇拜也与玛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处。例如都会插经幡、树枝,人们路过的时候会跪拜、转敖包转玛尼堆祈福。在标志性地形上面,会有敖包或玛尼堆。蒙古民族会在辽阔的草原上砌一个敖包,藏族会在湖边、山口上堆一个玛尼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