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报告2020》发布,其中引人注目的是2019年全球“高被引学者”500人中,中国学者数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与此同时,一份名为《重磅!全国最大规模高校集体“学术不端”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却再次提醒人们,“学术不端”问题依然突出。这也让人们深入思考学术伦理的重要性和公正、公平的意义。
一、背景及报告概述
自从2017年全国开展了“学术不端”专项治理以来,全国多个地方先后成功推广了这项工作。2020年6月,北京市纪委监委“零容忍”开展“学术不端”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抓现行、震慑为未然。而这份《重磅!全国最大规模高校集体“学术不端”调查报告》则是更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对高校学术不端的存在情况进行了大规模扫描和抽样调查。
在调查对象中,一些顶尖的高校名列其中。报告全面梳理了高校学术不端的现象,像是抄袭、数据造假、学术论文孳生、利益输送等问题,以及对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调查报告采用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高校抽样调查,共收到了来自103所高校、4161份有效答卷,明显表明了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学术不端背后的原因已经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学术问题。
二、学术不端现象
在调查报告中,学术不端涉及抄袭、数据造假、违规出版等多个方面。调查显示,有偿论文代写和“连接转移”等非法买卖环节的入侵也日渐增多。报告还指出,某些以强制要求发表论文而著称的高校,也是学术不端存在的高发地。
抄袭在学术不端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同领域的学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抄袭行为。报告指出,存在一些淘汰标准不严,导致了学术评价指标方向失衡,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搞论文量、搞作者排名、暴力发表等成果为导向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原则。
此外,数据造假也是常见的学术不端现象之一,调查发现:涉及所有类型的论文有造假痕迹的占44.0%,平均谎报率为20.6%。部分高校一些学者甚至在高科技、哲学、生物化学等领域,也存在着早期数据造假、简单的复制黏贴、重复发表等现象,极为恶劣。
在报告中还提到了留学生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印象:在中国留学或者学术交流过程中,不少留学生认为学术不端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经验显示,有些老师会提供他们“模板论文”的链接,然后告诉他们“改改这个就行了”。
三、学术不端背后的原因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学术不端背后具有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含义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一方面,学术不端者渴望获得更多的认可和高品质的伦理性。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校在评价体系、晋升和奖励体系上存在缺陷,压力形成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模式,导致孳生“学术不端”的环境与现实。
同时,也许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在文化崇拜和抄袭成为常态的时代,人们非常关注成就。即便是对于自己的工作,也经常将正确性和他人的认同度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良好的学术不端需要正确的伦理操守、开放的交流机制和公正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遏止学术不端的行为,恢复学术林泉。
四、建议及展望
最后,《重磅!全国最大规模高校集体“学术不端”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包括建立学术不端事件的举报和曝光渠道,增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 peer-review(同行评议) 的重要性,规范影响高层政策决策和学术导向的网站和平台,以及采取制约学术不端、重树学术公正与质量的制度措施,等。
当然,这一份报告只是揭示了当前学术不端的一角,其背后更多的是无数学者默默坚守、真心献猢的精神,不断推动着学术进步。相信随着更多人的呼唤和行动,全球学术界必将成为更加公正、公平的学术环境。
文章总结内容:对于学术不端的现象,需要与其背后的原因解决起来。一方面,学者需坚守初心、敬畏学术。学校和机构需要确立重文化、重制度、重教育的目标并贯彻到实践中,切实加强管理,发挥导师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广大学者应注意科研要遵循规范,不仅仅要追求学术成果值,更要尊重学术品质,良好的“scarce discovery”思维能力。加强继续教育,形成培育高层次人才的良性环境,发挥大学的作用,助力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本文由江湖运势网 https://www.j5zw.com/ 整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