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群众运动蓬勃发展,2月至4月,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组织数万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时也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政府企图破坏工人运动,酝酿新的血腥屠杀。
五卅(sà)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国主义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
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1925年1月多少日
1925年1月11日,在淞沪铁路旁的又一座石库门建筑里,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20位共产党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出席大会。
从11日到22日,会议选举新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党的总书记,审议通过大会宣言,修改了党章。
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确立了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党的组织、执行使党群众化的组织路线。
1925年全国党员人数
中国共产党于1925年1月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全国的党员994人,陈独秀作工作报告。会址在上海东宝兴路,是租来一栋三层楼石库门房子。会场设在二楼,布置成学校教室的样子,有黑板、讲台、课桌,代表们每人都带着英文课本,以备如果有人闯进来查问时,就说这里是英文补习班。
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是由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任期自1925年1月至1927年5月。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基本延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规定,如“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九人组织之,并选举候补委员五人”,“中央执行委员会任期一年”,但去掉了“得连选连任”的规定。变化较大的是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须互推总书记一人总理全国党务”。这是首次将“总书记”规定为中央委员会最高领导人的职务。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其中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共9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共5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在随后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彭述之、张国焘、蔡和森、瞿秋白5名委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第四届中央局。
组成人员
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1925年1月—1927年5月)
陈独秀
中央局委员(1925年1月—1927年5月)
陈独秀(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中央宣传部委员)、瞿秋白(中央宣传部委员,1925年1月—5月)、向警予(中央妇女部主任,女,1925年5月—1927年4月)
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1927年4月—5月)
瞿秋白、谭平山、张国焘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1月—1927年5月)
陈独秀、李大钊(1925年1月—1927年4月)、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向警予(女,1925年5月—1927年5月)
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5年1月—1927年5月)
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
驻地变迁
中国共产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驻地开始在上海,1927年4月迁至武汉。中共中央机关自从1923年7月迁回上海后,在一段时期内暂时稳定下来。但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中国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于1926年底宣布北迁武汉,武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需要,便于就近领导两湖工农运动,1927年,中共中央机关各部门陆续迁往武汉,并在武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