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由来-重阳节由来:寒衣节的起源及演变

江湖网 1.2K 0

摘要:重阳节源自寒衣节,是我国古代民俗节日之一。寒衣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至唐代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重阳节。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重阳节由来:寒衣节的起源及演变。

一、 寒衣节在古代的起源

1、 最早的寒衣节可以追溯到汉朝

有记载的最早寒衣节是在汉朝。据《后汉书》记载,在汉武帝时期,有位官员因遭人毁谤而被贬到边远山区,遭受了严寒之苦,当地百姓知道后,纷纷为他缝制被衣,以此解他的寒冷之苦。后来清明节时又因气温变化幅度大,有人找了此前给官员缝衣的人为其缝制了不同季节的衣服,以此祈愿无疾病之灾和风调雨顺。这就是寒衣节的雏形。

2、 唐代开始升格为节日

到唐代,寒衣节逐渐演变成节日,并以此为祭文化先辈。唐代时,皇帝即以此节日来祭祀先祖,士大夫们也常在此日祭祀自己的家族祖先。此时的寒衣节成为了一个具有严肃气氛的重要节日。

3、 落实为重阳节

到了宋代,寒衣节正式改为重阳节。因为“重”与“终”同音,意为祭祀祖先的气氛更浓郁。另外,由于每年的重阳节都处于阳历九月初九这个九重阳数字之中,因而形成了现在的重阳节。

二、 重阳节的民间习俗

1、 登高

重阳节的一大特色就是登高。这是因为九这个数字在汉字中与登高谐音。同时,登高也被视为对秋天的一种赞美。登高的习俗从唐代开始,一直流传至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随处可见人们登高赏秋的身影。

2、 糕点食用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食用重阳糕。重阳糕的做法与年糕类似,但味道更为独特,有松软、蛋黄、五仁等多种口味,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3、 饮菊花酒

另外,重阳节还有饮菊花酒的习俗。道教认为菊花具有驱邪辟秽之意,酒具有熏蒸身体防御寒冷的作用,因此,饮菊花酒被认为是祛病强身的有效方法。

三、 重阳节的文学意义

1、 离婚悲剧的主题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高》诗中写到:“江山如画,一去难还。无前无后,重重山水。” 诗人通过登高的动作表现了他怀念故人、离怀人的情感,表现了离别和流浪者的悲剧。因此,重阳节也被视为一个哀思的节日。

2、 人生百态的写照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诗中写到:“天接云涛,势逐红霞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这首诗通过登高的方式来表述人生的意义。人们不断地向上攀登,不断地超越自我,正如登高的过程一样,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而这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3、 感慨人生悲欢离合

明代文人陈维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是他在重阳节想念故交之情的流露。他把自己比喻为一株孤芳自赏的菊花,一方面表达了思乡之情,另一方面也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怀和对悲欢离合的深刻思考。

四、 重阳节的宗教含义

1、 道教的祭祀

道教中,重阳节是祭祀伏羲的日子。伏羲是中国古代鼻祖之一,据说他于这个日子炼制了九竹酒,此后,九重阳数字被视作吉祥物,每次重阳节都要祭祀他。

2、 佛教的祈福

在佛教中,重阳节也有其特殊的含义。重阳节是佛教中父母恩重于山高的日子,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祈求父母的健康长寿。此外,还有人会在重阳节参拜佛寺,缘求智慧、福报或者心愿。

3、 基督教的纪念

基督宗教中,重阳节是传说中所说的新约圣经中“做完饼节”之一,是为了纪念耶稣的弟子们在耶路撒冷城外、到一个名为橄榄山的地方后为迎接耶稣的到来而做的粗饼聚餐。

五、 总结

重阳节源自寒衣节,诞生于汉朝,经过唐宋时期,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节日。登高、食用重阳糕、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三大民俗,重阳节还有着深刻的文学、宗教内涵。重阳节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节日,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程,因受到中华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由江湖运势网https://www.j5zw.com整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