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古时叫踏青,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手抄报(文)注:少点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起源源流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如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名人名言
清明节手抄报名人名言集锦
1) 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2)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3) 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4) 涌金门外小瀛洲。——仲殊《诉衷情·寒食》
5)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途中寒食》
6)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7)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8)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9) 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0)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1) 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12)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3) 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14) 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5)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16)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7)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18) 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19)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20)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