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节气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就是所谓的“倒黄梅”。
倒黄梅指的是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梅进入盛夏已数日,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长江中下游气象已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具有梅雨特点的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的天气现象。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
正常年份,在小暑之前梅雨应该已经结束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在7月8—12日出梅,然后进入盛夏少雨季节,这时雨带应该推移至北方地区。但有个别年份冷空气势力较强,不断南下,使冷暖空气再次在长江中下游对峙,甚至使雨带在小暑前后重新推移到江淮地区,形成降水,继续出现一段时阴时雨的梅雨天气,就好像梅雨季又回来了一样。
不过“倒黄梅”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一般短者一周左右,长者十天半月。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小暑一声雷”并不是“倒黄梅”的原因,而只是可能伴随的一种天气现象。必须指出的是,这样梅雨异常现象的出现,并不是长江中下游孤立的天气气候现象,有些严重的年份,还与整个北半球以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活动异常联系在一起。全球范围内大气运动的异常与海水温度异常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全球火山活动、太阳黑子的活动等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关于大自然的绕口令
1、燕子低,要下雨。
2、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3、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4、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描写大自然的谚语
1、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2、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3、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4、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5、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6、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7、燕子低飞要落雨。
8、鸡进笼晚兆阴雨。
9、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10、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11、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12、星星明,来日晴。
13、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14、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15、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小暑和大暑的由来
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历二十四节气。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7月7日前后。它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这时天气开始变热,但还没有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为小暑。根据气象专家的解释,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而大暑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7月23日前后。它标志着夏季的高潮,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记载:“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段描述说明了大小暑的划分是根据气温的变化而定的,而不是根据日期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将大小暑节气的变化融入到生活中。比如,在小暑节气开始时,农民们开始种植夏季作物,如水稻、玉米等;而在大暑节气期间,正是农忙季节,农民们需要抓紧时间进行收割和耕种。
此外,民间还有许多与大小暑节气相关的习俗和谚语。比如“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的谚语,表达了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和预测;还有“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的说法,说明了大小暑节气的炎热程度。
总之,小暑和大暑是两个重要的节气,它们不仅反映了气温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关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