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由来简介30-20字左右
中国民间故事中,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骊姬之乱而流亡国外,一日乏食,饥馑非常,随臣介之推(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恢复精神,才发现是介之推自割腿肉,感激万分。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带着母亲悄悄隐居去了。很多人为介之推打抱不平,晋文公醒悟,亲自去请介之推,然而介之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找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烧遍绵山,介之推依然不出,火灭了之后,人们才看见介之推背着老母,已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母子皆亡。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故“足下”成为上级对下级,或者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即源于此。
后来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死于回禄之灾,下令将介之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凉拌食品。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和寒食节的由来。
扩展资料:
祭祀是表达我们对先祖怀念、感恩、孝顺的方式。但对逝者最好的祭祀,与就是让生者活得幸福。
或许正是因此,从古而今,清明节不单纯是一个扫墓祭祖、寒食赐火的日子,还有非常丰富内容,包括插柳戴柳、春游踏青、植树、采花、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赠画蛋、吃春卷、青团、青草粿、红藕等等。
清明节的故事简短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的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至一片农地。这时,一位农民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没有抓到人,便在附近的村庄设岗哨,检查每一个进出村的人,防止有人给陈太平带食物吃。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不小心在艾草上摔了一跤。顿时,他计上心头。农民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干净并煮烂,然后将青色的艾草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个个青色的米团子。最后,把青色的米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了村口检查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色的米团后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很好吃。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返回军营。后来,陈太平将这种吃法教给所有将士,随之,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的由来简短故事
清明节由来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