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故事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十大传说简短

江湖网 98 0

清明节的十大传说简短答案如下:1. 山神具兰:传说中的山神,被视为山的守护神。

2. 晋文公祭侯:晋国公爵为了纪念忠臣,亲自祭祀侯灵。

3. 曹操扫墓:曹操亲自扫墓,体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忠臣的敬重。

4. 李白踏剑:李白趁着清明时节,在河边踏剑挥毫,表达了对逝去的英雄的怀念。

5. 凿壁偷光:荆轲为了刺杀秦王,瞒天过海,冒着生命危险凿壁偷光。

6. 郑国渠:郑国渠的建设者益溢舍生忘死,为了修筑渠道,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7. 柳毅传柬:柳毅为了传递情书,不惜冒险在河边过河。

8. 贵平之争:贵族和平民争夺权利的斗争,表达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9. 马跃檀溪:王羲之用尽全力跳过檀溪,展示了他对书法的追求和热爱。

10. 关羽祭坛:关羽为了表示对兄弟的思念,亲自祭拜兄长的祭坛。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要简短的)

清明节来源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们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发现真相时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当时的柳树死而复活,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拓展资料:

清明节固定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而且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十大风俗

1、清明节的习俗: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清明节的习俗: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3、清明节的习俗: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阻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4、清明节的习俗: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门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5、清明节的习俗: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6、清节的习俗: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

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清明节的习俗: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

行,极具水乡特色。

8、清明节的习俗: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可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9、清明节的习俗: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清明节的习俗: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以 我国就有法阻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对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祭祖的由来和传说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所以自唐代以来,两个节日逐渐融汇成一个节日,民间甚至还有“寒食清明”的说法。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给儿子争夺王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最后走投无路而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就带着他的几个随从流亡他国,受尽屈辱。


追随他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叫介子推,对他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给重耳吃。多年以后,重耳东山再起,又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开始论功行赏,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晋文公才猛然想起往事,心中感觉非常愧疚,就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接受封赏。但是派人请了几次,介子推就是不肯来,晋文公只要亲自登门去拜访介子推。


但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早已经背着母亲躲进深山了。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从深山里出来,就听从手下的建议,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当作出口,好让介子推自己出来。但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出来,等晋文公带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颗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活活烧死了。在安葬他们母子遗体的时候,发现柳树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书藏入袖中,然后就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着群臣,徒步登山,来到介子推母子的坟前,发现那棵大柳树死而复活,于是就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也时刻没有忘记介子推的血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最终是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


在我们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祈福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史记.礼书》中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祈福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文化习俗。


《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父母给了我们身体,是祖先给予我们生命的传承,祭祀祖先,就是为了发扬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这不仅是一种怀念先祖的形式,更是感恩先祖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论语》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果大家都能够饮水思源,不忘先祖,常常感念先祖的恩德,民风就会越来越淳朴厚道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