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龙节 炮龙节意义

江湖网 71 0

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流传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宾阳舞炮龙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2008年6月7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申报的宾阳炮龙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炮龙节起源

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活动。该民俗起源于北宋年间,有着“中华一绝”、“东方狂欢节”美称。

炮龙节在每年的什么时候

农历正月十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此时必舞炮龙以求喜庆,狂欢不断,流传至今。宾阳炮龙节将于202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在宾阳县县城宾州镇各大街小巷上演,宾阳炮龙节将用势如破竹之势开启大展宏图的新一年。

广西南宁炮龙节的传说

传说如下:

炮龙节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宋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宋皇朝为了征伐侬智高,令狄青大军赴广西征剿。

但征战到宾阳的昆仑关时,由于关隘险要和侬军的死守,狄军屡攻不克。此时已近农历元宵节,狄青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之夜,以麻痹侬智高。

狄军多为中原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既当照明,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作“炮竹”而狂舞龙。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